在互联网社交方面,我觉得我算是那种所谓的一类人,即不满于国内平台而驻足于国外社交产品Google+、Twitter和Facebook的一类人。作为个人喜好,我倾向于Google+,其他两个已经基本上不打开了。我记得几年前我还非常希望能够注册一个账号,现在想来变得真快。Instagram好像也有很多人在用,不过我试过一下后就没有继续了。至于真正认识的人,基本上都在QQ和现在很热的微信上面。
微信如果仅仅是一个通讯聊天工具我觉得我是会安装在手机上的,因为那样就可以不使用短信而向认识的人发送消息了,Whatsapp就是那样的。可是,微信有一个朋友圈,还有一个订阅号,非常不好的一种设计,使我对其敬而远之。尤其是朋友圈,很可能逐渐地被各种广告占领,既有好友推广的,也有腾讯推广的,类似于QQ空间。
豆瓣以前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平台,那上面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人,有书、电影和音乐为伴。而2014年底的一次删贴事件,导致我完全放弃了这个网站。对于我喜欢的东西,比如网站,我是喜欢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我的建议石沉大海,我还是希望其变的更好的。我给豆瓣反馈过不少意见,当然也会受到意见会被考虑的回复,而那次删贴事件之后我就很少登录豆瓣并完全不发帖子了。
墙外的社交网络,Facebook可能是最火的,但因为我没有长期使用所以不清楚具体情况。Twitter比较流行,中文圈有不少活跃账号,甚至是“大号”,而英文账号则更多更活跃了。我写过一些推文,甚至搞过一段时间的饭否同步Twitter,Google+同步Twitter,前不久决定不再打开自己的Twitter账号。即使没有帐号,所有公开的推文都是可以看到的,有时候我会看一些,我不在发推只是因为自己不再喜欢这种模式了。
目前我主要集中于Google+这个平台。通过Collection归类自己的内容,尽量用英文发帖,写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另外,我管理的一个Page的一个Collection关注人数目前达到2500多人,令我感到激动,这个Page的关注人数目前是470多人。这说明,在账号本身并非认证或知名的情况下,获得关注更快的途径是专一的内容,优质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推送频率。因为我不是依靠这个Page推广某种东西或意识,只是我个人的兴趣,所以我后面会继续保持这样一种状态,看到底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我注意到Twitter里面有一些账号经常发布自拍照片,可能被转发而获得大量关注,Google+里面也有,而且是在社群里面发,但实际上社群主题并非自拍。有这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即网络社交实际上就是炫耀,我觉得说的不假。自己的生活起居和脸面,某个角度地放到网络上被人称赞,应该是互联网社交的主流趋势之一。
我还注意到所谓的“网络水军”。以前曾专门注意了一个Twitter“大号”某帖子下面回复的言论,两个不同的账号在其主页显示出一条完全一致的帖文,我觉得那就是网络水军的账号。对应的是一类宣传账号,频繁地发帖或转发。不清楚这些账号背后的操作人员是为了生计而为,还是的确持有其帖子表述的看法或认识,总之这类账号是应该在互联网社交中忽略的。而其存在则将真正的账号排斥在外,或者离开。
剩下的可能都是真正的网络社交用户,多数是发布各种方面的内容,都不长,很可能是段子,针对任何事情进行一番调侃,等等。这应该是互联网社交的另一个主流。我是在几年前就厌倦了发布简单文字或图片的社交方式,那是在饭否,和Twitter很像的一个国内平台。我觉得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大量的关注,而唯一能够为之而不错的是,发布某一话题内容且保持之。
互联网社交上常常见到辩论或骂战,对此我避之不及。其主要的内容多是人人都有自己看法的政治话题,我之所以我参与主要是因为觉得没必要,一方面自己对这些不是理解很深,其次与陌生人激烈对峙也属于浪费时间。我觉得,应该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交流,而不能不让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出现。辩论是建立在有学习、有理解、有尊重的基础上的,抨击对方的言论至少做到有理有据才行。
归根结底,在一个没有多少熟人的网络社交平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求关注粉丝只为消遣,如果能够读到有趣的内容那就更好。实际上,陌生人之间是很难建立联系的,唯有共同的话题或兴趣。对于熟人圈子,“显摆”至少于我是做不来的,鉴于国内社交平台的审查,我应该不太可能在那上面分享链接和自己的想法。
微信如果仅仅是一个通讯聊天工具我觉得我是会安装在手机上的,因为那样就可以不使用短信而向认识的人发送消息了,Whatsapp就是那样的。可是,微信有一个朋友圈,还有一个订阅号,非常不好的一种设计,使我对其敬而远之。尤其是朋友圈,很可能逐渐地被各种广告占领,既有好友推广的,也有腾讯推广的,类似于QQ空间。
豆瓣以前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平台,那上面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人,有书、电影和音乐为伴。而2014年底的一次删贴事件,导致我完全放弃了这个网站。对于我喜欢的东西,比如网站,我是喜欢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我的建议石沉大海,我还是希望其变的更好的。我给豆瓣反馈过不少意见,当然也会受到意见会被考虑的回复,而那次删贴事件之后我就很少登录豆瓣并完全不发帖子了。
墙外的社交网络,Facebook可能是最火的,但因为我没有长期使用所以不清楚具体情况。Twitter比较流行,中文圈有不少活跃账号,甚至是“大号”,而英文账号则更多更活跃了。我写过一些推文,甚至搞过一段时间的饭否同步Twitter,Google+同步Twitter,前不久决定不再打开自己的Twitter账号。即使没有帐号,所有公开的推文都是可以看到的,有时候我会看一些,我不在发推只是因为自己不再喜欢这种模式了。
目前我主要集中于Google+这个平台。通过Collection归类自己的内容,尽量用英文发帖,写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另外,我管理的一个Page的一个Collection关注人数目前达到2500多人,令我感到激动,这个Page的关注人数目前是470多人。这说明,在账号本身并非认证或知名的情况下,获得关注更快的途径是专一的内容,优质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推送频率。因为我不是依靠这个Page推广某种东西或意识,只是我个人的兴趣,所以我后面会继续保持这样一种状态,看到底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我注意到Twitter里面有一些账号经常发布自拍照片,可能被转发而获得大量关注,Google+里面也有,而且是在社群里面发,但实际上社群主题并非自拍。有这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即网络社交实际上就是炫耀,我觉得说的不假。自己的生活起居和脸面,某个角度地放到网络上被人称赞,应该是互联网社交的主流趋势之一。
我还注意到所谓的“网络水军”。以前曾专门注意了一个Twitter“大号”某帖子下面回复的言论,两个不同的账号在其主页显示出一条完全一致的帖文,我觉得那就是网络水军的账号。对应的是一类宣传账号,频繁地发帖或转发。不清楚这些账号背后的操作人员是为了生计而为,还是的确持有其帖子表述的看法或认识,总之这类账号是应该在互联网社交中忽略的。而其存在则将真正的账号排斥在外,或者离开。
剩下的可能都是真正的网络社交用户,多数是发布各种方面的内容,都不长,很可能是段子,针对任何事情进行一番调侃,等等。这应该是互联网社交的另一个主流。我是在几年前就厌倦了发布简单文字或图片的社交方式,那是在饭否,和Twitter很像的一个国内平台。我觉得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大量的关注,而唯一能够为之而不错的是,发布某一话题内容且保持之。
互联网社交上常常见到辩论或骂战,对此我避之不及。其主要的内容多是人人都有自己看法的政治话题,我之所以我参与主要是因为觉得没必要,一方面自己对这些不是理解很深,其次与陌生人激烈对峙也属于浪费时间。我觉得,应该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交流,而不能不让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出现。辩论是建立在有学习、有理解、有尊重的基础上的,抨击对方的言论至少做到有理有据才行。
归根结底,在一个没有多少熟人的网络社交平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求关注粉丝只为消遣,如果能够读到有趣的内容那就更好。实际上,陌生人之间是很难建立联系的,唯有共同的话题或兴趣。对于熟人圈子,“显摆”至少于我是做不来的,鉴于国内社交平台的审查,我应该不太可能在那上面分享链接和自己的想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