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两则不准确的信息,一则来自Twitter,一则来自微博。当然,这样的信息何止千千万,社交网络上,很多被转发、被分享的信息都可能是不准确甚至不真实的。维基百科上面应该也有很多不准确的内容,新闻报道也不一定呈现完全可靠的信息。总而言之,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从传播这些信息的角度来看:(1)如果是获取的渠道或信息不够全面,无法给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信息,也无可厚非。英文新闻报道页面下面经常会有修改信息,说明上述报道的失实之处并作出修改。再比如科学研究,对一个事物的研究不可能立即了解其全面信息,后续的研究可能推翻前面的结论,但就是这种循环往复使人们会逐渐接近事实和真理。(2)以传播为目的的失实内容是一种恶。为了吸引眼球和关注,故意地将片面的信息传播出去,可能也没有重要的影响,但的确可以为传播者带来关注度。我觉得这是一种恶,不专业而不负责。网络上可能充斥最多的就是此类信息。(3)更险恶的是故意歪曲事实,截取片段内容为我所用,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和第2点有些类似,但又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可以充当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的论据。但是实际上,一个人、一个事物是如此地复杂,符号化、标签化的内容很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但却对展现历史事实毫无益处。比如,看一本历史学著作远远要比看一位历史研究者写的无数段微博要来的实在。
作为接收者,我认为Google和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地避免受到以上不实信息的影响,甚至搞清楚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一方面,很多不实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存在一些讨论分析,或者有比较可信的消息源可供查询,Google在这方面可以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可以帮助我们看一些比较原始的档案,或者较为全面的新闻报道。我一直认为,新闻报道链接出处相当重要,可以让读者看到消息源是怎么说的。而很多中文网站报道的信息,总是简单地表明来自“英媒”“美媒”,且不论原文到底怎么说,到底原文在哪里,还需要自己去搜索。另外,缺少对一则消息准确性的修正,即后续追踪报道。
而目前的现实是,高考降低了英语的比重,英语似乎不如以前重要了。这就需要自己学习英语,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得分。单就读较为专业的英文新闻报道,我就觉得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文报道就一定专业可靠,就像中文报道也有比较专业认真的一样,需要自己去判断。
第二点就是Google搜索,和英语一样不可或缺。我觉得正是这种工具性特征使Google取得成功。工具性特征,我理解的就是一种不可或缺性,专业性,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帮助人们实现某种目的的性质。比如Twitter,就具有这种特征。人们要了解某个事件的实时状态,就需要通过Twitter去关注。所以Twitter取得了成功,而未来又会怎样,还需要看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否会发生转变。再比如Google搜索,包括Google学术搜索,都是很方便而准确的信息查找工具,而且越来越准确,Google从中确定了一种商业模式,从而取得了成功。
反观目前流行的很多社交平台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甚至交流的方式。因为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也是和获取信息一样的重要,也需要工具的辅助,所以有些社交平台和应用应该会存在较长时间。对应的,另外的一些就可能会被整合而成为一个功能,甚至消失。我不敢对当前的流行社交应用妄加评论,但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有趣的肯定要比有用的存活时间短。
从传播这些信息的角度来看:(1)如果是获取的渠道或信息不够全面,无法给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信息,也无可厚非。英文新闻报道页面下面经常会有修改信息,说明上述报道的失实之处并作出修改。再比如科学研究,对一个事物的研究不可能立即了解其全面信息,后续的研究可能推翻前面的结论,但就是这种循环往复使人们会逐渐接近事实和真理。(2)以传播为目的的失实内容是一种恶。为了吸引眼球和关注,故意地将片面的信息传播出去,可能也没有重要的影响,但的确可以为传播者带来关注度。我觉得这是一种恶,不专业而不负责。网络上可能充斥最多的就是此类信息。(3)更险恶的是故意歪曲事实,截取片段内容为我所用,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和第2点有些类似,但又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可以充当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的论据。但是实际上,一个人、一个事物是如此地复杂,符号化、标签化的内容很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但却对展现历史事实毫无益处。比如,看一本历史学著作远远要比看一位历史研究者写的无数段微博要来的实在。
作为接收者,我认为Google和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地避免受到以上不实信息的影响,甚至搞清楚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一方面,很多不实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存在一些讨论分析,或者有比较可信的消息源可供查询,Google在这方面可以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可以帮助我们看一些比较原始的档案,或者较为全面的新闻报道。我一直认为,新闻报道链接出处相当重要,可以让读者看到消息源是怎么说的。而很多中文网站报道的信息,总是简单地表明来自“英媒”“美媒”,且不论原文到底怎么说,到底原文在哪里,还需要自己去搜索。另外,缺少对一则消息准确性的修正,即后续追踪报道。
而目前的现实是,高考降低了英语的比重,英语似乎不如以前重要了。这就需要自己学习英语,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得分。单就读较为专业的英文新闻报道,我就觉得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文报道就一定专业可靠,就像中文报道也有比较专业认真的一样,需要自己去判断。
第二点就是Google搜索,和英语一样不可或缺。我觉得正是这种工具性特征使Google取得成功。工具性特征,我理解的就是一种不可或缺性,专业性,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帮助人们实现某种目的的性质。比如Twitter,就具有这种特征。人们要了解某个事件的实时状态,就需要通过Twitter去关注。所以Twitter取得了成功,而未来又会怎样,还需要看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否会发生转变。再比如Google搜索,包括Google学术搜索,都是很方便而准确的信息查找工具,而且越来越准确,Google从中确定了一种商业模式,从而取得了成功。
反观目前流行的很多社交平台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甚至交流的方式。因为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也是和获取信息一样的重要,也需要工具的辅助,所以有些社交平台和应用应该会存在较长时间。对应的,另外的一些就可能会被整合而成为一个功能,甚至消失。我不敢对当前的流行社交应用妄加评论,但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有趣的肯定要比有用的存活时间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