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ogle+,有时候也会遇到某人所持观点自己完全不赞同的时候。据我观察,这种情况在 YouTube 评论区和 Twitter 里更为常见。所以,一种做法是尽量地不去看很多的评论,而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内容上。因为真正的内容,也就是帖文或视频,自己是完全能够控制看或不看的。而别人的评论,自己无法控制,但至少能够控制不去看,而引起自己的不高兴。
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是把自己当成一只“鸵鸟”,选择性“失明”。我觉得关键一点在于,读别人的观点,尤其是自己素昧平生的人所持有的,其中大多数应该都是毫无意义的内容。与自己观点有悖的,如果还企图与其展开讨论,往往会强化双方对自己看法的坚持。这种情况我甚至在线下也经历过,我觉得不是交流有问题,而是双方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或者说事实基础。因为,如果双方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建立在矛盾的事实基础之上,还如何谈交流讨论呢?
讨论之所以”无意义“的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我和对方毫无瓜葛,互相不认识,我不认为一方有义务去改变对方的看法,这种”改变对方“的意识和行动毫无效率可言,更重要是自己也不能从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以前学会了 Goagent,能够打开 YouTube 等网站,我觉得很不错,我周围的人如果愿意的话,我会很快帮助其实现这个目的。逐渐的我发现,YouTube 甚至 Google 对别人来说并不如对我来的这么重要,是有替代品而完全不需要使用的。所以,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如果像我一样确实需要使用 Google 的,肯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办法;不如我一样或没有这种需求的,即使其掌握这种技能也很可能不用然后忘记。这就是企图改变别人一个小小的使用习惯给我的经验。
我不是说不应该去帮助别人,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觉得还是应该力所能及的去援助。我强调的是”主动性“,即你所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甚至需要,自然的,你所认为正确的观点别人不一定认为对甚至会接受。我只是觉得这种”主动出击“,企图有所影响,尤其在陌生人中间,是不必要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地铁口让人加公众号的推销,效率很低,即使获得一些关注者也应该不是出于对公众号内容或服务的认可。
一个人的看法会随时间和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自发的,可能带来巨大变化。认识到这一点,结合上面的两个原因,我现在再看到不觉得不对或荒谬的言论时,我完全没有”剧烈的“心理反应了,完全不想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企图反驳对方。如果有,我会写在博客里,或者 Google+ 里。而且我还担心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以后发生变化呢,所以急于批驳对方是不够谨慎的。毕竟,我自己在观念上发生的这种变化,也就是几个月时间。很可能,甚至必然,以后还会发生变化。
既然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观点的部分,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既然没有人可以掌握绝对的真理,那么为什么不就自己的观点多进行一些学习呢?我想如果对一个事物自己有足够的观点,就应该有足够的兴趣,多去了解一些信息肯定是有益处的。也就是说,侧重关心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
那么说,如果要有交流讨论,怎么才能比较好地实现呢?
首先,我赞成扎克伯格的一个看法,即有效的交流更容易发生在朋友之间。如果双方认识,或者有不错的友谊,那么拿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进行了一次普通的交谈,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观念不同而友谊破裂的情况。
其次,归纳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发布之。片段式的对话,几乎不可能讲清楚一个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某些评论有字数限制,很重要的是很多评论者并没有本着交流沟通的目的,完整而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如果自己有看法,形成文字发表出来,是比较好的。让别人的评论牵着自己的思维,只会越来越浮躁和肤浅。想起《纸牌屋》里的一句话,大意是 Twitter 使新闻内容的传播变得更为便捷了,但新闻内容本身却更肤浅了。
第三,寻找相同兴趣或志趣者。我以前相信:为了使自己的眼界和看法不至于偏颇,应该同时接受自己认可和不认可的内容。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于事无补。我现在觉得,对事物的看法应该基于确切的事实,以及合理的推理、分析。假使一方持有的观点忽略或隐藏了事实,那么它至少是不准确的。
对某方面的兴趣,可以自己去发展和培养。不断地获取信息充实自己,如果再加上一些思考和研究,就很不错了。本着这样的态度,礼貌地与他人分享,就属于有效的讨论。这种对话交流,本意不是为了宣扬什么或发挥影响力,只是作为信息与人共享,或放在那里让人评判,是友好而恰当的讨论形式。
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是把自己当成一只“鸵鸟”,选择性“失明”。我觉得关键一点在于,读别人的观点,尤其是自己素昧平生的人所持有的,其中大多数应该都是毫无意义的内容。与自己观点有悖的,如果还企图与其展开讨论,往往会强化双方对自己看法的坚持。这种情况我甚至在线下也经历过,我觉得不是交流有问题,而是双方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或者说事实基础。因为,如果双方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建立在矛盾的事实基础之上,还如何谈交流讨论呢?
讨论之所以”无意义“的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我和对方毫无瓜葛,互相不认识,我不认为一方有义务去改变对方的看法,这种”改变对方“的意识和行动毫无效率可言,更重要是自己也不能从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以前学会了 Goagent,能够打开 YouTube 等网站,我觉得很不错,我周围的人如果愿意的话,我会很快帮助其实现这个目的。逐渐的我发现,YouTube 甚至 Google 对别人来说并不如对我来的这么重要,是有替代品而完全不需要使用的。所以,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如果像我一样确实需要使用 Google 的,肯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办法;不如我一样或没有这种需求的,即使其掌握这种技能也很可能不用然后忘记。这就是企图改变别人一个小小的使用习惯给我的经验。
我不是说不应该去帮助别人,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觉得还是应该力所能及的去援助。我强调的是”主动性“,即你所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甚至需要,自然的,你所认为正确的观点别人不一定认为对甚至会接受。我只是觉得这种”主动出击“,企图有所影响,尤其在陌生人中间,是不必要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地铁口让人加公众号的推销,效率很低,即使获得一些关注者也应该不是出于对公众号内容或服务的认可。
一个人的看法会随时间和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自发的,可能带来巨大变化。认识到这一点,结合上面的两个原因,我现在再看到不觉得不对或荒谬的言论时,我完全没有”剧烈的“心理反应了,完全不想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企图反驳对方。如果有,我会写在博客里,或者 Google+ 里。而且我还担心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以后发生变化呢,所以急于批驳对方是不够谨慎的。毕竟,我自己在观念上发生的这种变化,也就是几个月时间。很可能,甚至必然,以后还会发生变化。
既然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观点的部分,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既然没有人可以掌握绝对的真理,那么为什么不就自己的观点多进行一些学习呢?我想如果对一个事物自己有足够的观点,就应该有足够的兴趣,多去了解一些信息肯定是有益处的。也就是说,侧重关心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
那么说,如果要有交流讨论,怎么才能比较好地实现呢?
首先,我赞成扎克伯格的一个看法,即有效的交流更容易发生在朋友之间。如果双方认识,或者有不错的友谊,那么拿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进行了一次普通的交谈,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观念不同而友谊破裂的情况。
其次,归纳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发布之。片段式的对话,几乎不可能讲清楚一个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某些评论有字数限制,很重要的是很多评论者并没有本着交流沟通的目的,完整而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如果自己有看法,形成文字发表出来,是比较好的。让别人的评论牵着自己的思维,只会越来越浮躁和肤浅。想起《纸牌屋》里的一句话,大意是 Twitter 使新闻内容的传播变得更为便捷了,但新闻内容本身却更肤浅了。
第三,寻找相同兴趣或志趣者。我以前相信:为了使自己的眼界和看法不至于偏颇,应该同时接受自己认可和不认可的内容。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于事无补。我现在觉得,对事物的看法应该基于确切的事实,以及合理的推理、分析。假使一方持有的观点忽略或隐藏了事实,那么它至少是不准确的。
对某方面的兴趣,可以自己去发展和培养。不断地获取信息充实自己,如果再加上一些思考和研究,就很不错了。本着这样的态度,礼貌地与他人分享,就属于有效的讨论。这种对话交流,本意不是为了宣扬什么或发挥影响力,只是作为信息与人共享,或放在那里让人评判,是友好而恰当的讨论形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