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是《纽约时报》推荐的今年值得看的一部电影,我看过之后确实觉得很震撼。它的豆瓣评价人数不算多,所以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过。我在看到《纽约时报》的推荐文章以前也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比较震撼的一点在于电影最后呈现了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的暴力事件现场。人们互相之间充满了仇恨,以至于要使用暴力来消灭对方。所以,我认为电影主要是在提醒人们,或者说呼吁人们不要充满仇恨,要充满爱。
电影所讲述的是真实事件,种族问题是主题。直到今天,可能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种族问题,激起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电影完整讲述了一个黑人警察打入 3K 党内部的故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人警察冒充白人种族主义者,竟然没有被对方首领发现,后者宣称通过口音便可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黑人。更讽刺的是,种族主义者计划铲除黑人团体领袖的炸弹,最终被自己引爆而杀死自己。
电影叙述的、展现的是一段痛苦的过往,可能会使今天的人看起来不太舒服。可是,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或者说,这是艺术作品所应该担负的一部分责任,至少部分艺术作品应该有这种追求。
今年早些时候我看了《邮报》,也是一部回顾美国过去历史的电影,讲媒体如何报道政府的丑闻。我以为这些电影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写实层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黑色党徒》,电影关注的就是当下美国社会严重分裂和对抗的状态。
我觉得在政治上可能所有人都会有所偏向,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只是程度不同。政治的目的——我在某个地方看到的别人的表述——则是一致的,只不过两部分人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宣称某人或某个媒体带有“偏见”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偏见”。“偏见”不是否定一个人的观点的有力论据,就像一个人宣称其“没有偏见”也不会增加其言论的可信度一样。
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言论里面有多少事实。如果一个人满口胡言乱语和没有依据的陈述,那他离政治上的“保守”或“激进”还有一段距离,他还处于构建事实依据的层面上。反过来,如果你仅仅因为政治偏向的原因而相信或否认他的观点,我认为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左”或“右”了,那仅仅是“站队”,成为别人达成或宣扬某种观点的传声筒。
此外,我注意到网络上很多人非常热衷于谈论“政治”。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政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又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或者说“站队”——的缘故。我不倾向于大谈特谈或宣扬自己的主张,我主要是在观察和阅读,我希望自己能够多懂一点,毕竟“政治”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比较震撼的一点在于电影最后呈现了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的暴力事件现场。人们互相之间充满了仇恨,以至于要使用暴力来消灭对方。所以,我认为电影主要是在提醒人们,或者说呼吁人们不要充满仇恨,要充满爱。
电影所讲述的是真实事件,种族问题是主题。直到今天,可能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种族问题,激起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电影完整讲述了一个黑人警察打入 3K 党内部的故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人警察冒充白人种族主义者,竟然没有被对方首领发现,后者宣称通过口音便可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黑人。更讽刺的是,种族主义者计划铲除黑人团体领袖的炸弹,最终被自己引爆而杀死自己。
电影叙述的、展现的是一段痛苦的过往,可能会使今天的人看起来不太舒服。可是,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或者说,这是艺术作品所应该担负的一部分责任,至少部分艺术作品应该有这种追求。
今年早些时候我看了《邮报》,也是一部回顾美国过去历史的电影,讲媒体如何报道政府的丑闻。我以为这些电影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写实层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黑色党徒》,电影关注的就是当下美国社会严重分裂和对抗的状态。
我觉得在政治上可能所有人都会有所偏向,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只是程度不同。政治的目的——我在某个地方看到的别人的表述——则是一致的,只不过两部分人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宣称某人或某个媒体带有“偏见”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偏见”。“偏见”不是否定一个人的观点的有力论据,就像一个人宣称其“没有偏见”也不会增加其言论的可信度一样。
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言论里面有多少事实。如果一个人满口胡言乱语和没有依据的陈述,那他离政治上的“保守”或“激进”还有一段距离,他还处于构建事实依据的层面上。反过来,如果你仅仅因为政治偏向的原因而相信或否认他的观点,我认为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左”或“右”了,那仅仅是“站队”,成为别人达成或宣扬某种观点的传声筒。
此外,我注意到网络上很多人非常热衷于谈论“政治”。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政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又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或者说“站队”——的缘故。我不倾向于大谈特谈或宣扬自己的主张,我主要是在观察和阅读,我希望自己能够多懂一点,毕竟“政治”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