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偶然在 Twitter 上看到两个人的对话。大意是,A 说微信是腾讯的一个封闭平台,公众号创作的内容不能受益于开放的互联网。A 的意思是自己认为离开微信公众号是最好的选择。B 说,不在微信公众号,你的内容有谁读呢?我们知道微信确实积聚了很多用户。A 又打比方说,我们到餐馆是去吃饭的,不是去吃屎。意思是,微信所提供的公众号服务不好,可能还有审查,文章有被删除的风险。B 说,你到火锅店去要吃日本料理,当然吃不到了。A 反驳说,所以应该去别的餐馆啊。
我思考了他们的对话,我发现他们说的都没有问题,我都同意。(1)我并不喜欢微信公众号,使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我不喜欢通过关注公众号来获取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重要原因是,公众号文章多数缺少引用和来源说明,还有很多标题很吓人的文章看着浪费时间。(2)微信确实有很多用户,都超过 10 亿了,可以说非常的成功。想要通过写文章来集聚起读者群,公众号可能是无法错过的一个平台。
然而,他们对话中通过“打比方”这种形式进行对话,我认为不好。思考后发现,他们的比方都很好地反驳了对方的意思,而增强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可是,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很高深、专业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劣势。或者说,一个强调微信的属性,一个更关注微信所处的环境。
问题就在于,这本来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无论是观点还是论据。增加了“打比方”的内容以后,反而掩盖了讨论的主题,使各自都更坚信自己的主张,却失去了更多了解对方的观点合理性的机会。
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有人喜欢使用“比方”来说事情,可是比方的对象,本来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我认为没必要。
我以为“打比方”应该应用于外行人很难或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而打比方的主体有对这个问题很深层次的理解,才可能打比较恰当的比方,使自己对问题的阐述可以为听众所理解。
反过来,在很简单的事情上打比方,或者说随意地打比方,无论这个比方是否恰当,都可能强化在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上自己所坚持的道理,而忽略掉了解对方观点。
读者(听众)实际上也应该对这种“打比方”的行为保持警惕。如果是比较难懂的事情,打比方可能有用;如果是很简单的事情,打比方就有可能出错或误导人,哪怕打比方的人没有主观意愿这样。喜欢随便打比方的人,则往往无意或有意地夹杂自己的观点、主张到比方当中,来增强自己的看法的正确性、合理性。
对于一个简单的事情、道理,打比方到底有什么必要呢?认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就足够了。
我思考了他们的对话,我发现他们说的都没有问题,我都同意。(1)我并不喜欢微信公众号,使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我不喜欢通过关注公众号来获取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重要原因是,公众号文章多数缺少引用和来源说明,还有很多标题很吓人的文章看着浪费时间。(2)微信确实有很多用户,都超过 10 亿了,可以说非常的成功。想要通过写文章来集聚起读者群,公众号可能是无法错过的一个平台。
然而,他们对话中通过“打比方”这种形式进行对话,我认为不好。思考后发现,他们的比方都很好地反驳了对方的意思,而增强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可是,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很高深、专业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劣势。或者说,一个强调微信的属性,一个更关注微信所处的环境。
问题就在于,这本来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无论是观点还是论据。增加了“打比方”的内容以后,反而掩盖了讨论的主题,使各自都更坚信自己的主张,却失去了更多了解对方的观点合理性的机会。
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有人喜欢使用“比方”来说事情,可是比方的对象,本来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我认为没必要。
我以为“打比方”应该应用于外行人很难或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而打比方的主体有对这个问题很深层次的理解,才可能打比较恰当的比方,使自己对问题的阐述可以为听众所理解。
反过来,在很简单的事情上打比方,或者说随意地打比方,无论这个比方是否恰当,都可能强化在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上自己所坚持的道理,而忽略掉了解对方观点。
读者(听众)实际上也应该对这种“打比方”的行为保持警惕。如果是比较难懂的事情,打比方可能有用;如果是很简单的事情,打比方就有可能出错或误导人,哪怕打比方的人没有主观意愿这样。喜欢随便打比方的人,则往往无意或有意地夹杂自己的观点、主张到比方当中,来增强自己的看法的正确性、合理性。
对于一个简单的事情、道理,打比方到底有什么必要呢?认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就足够了。
其實有引用的網頁文章/新聞確實不多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