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约翰·密尔著名的《论自由》。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要好于商务印书馆的,语言上更通顺,作者在意思复杂的地方有解释,后面还有英文原文,方便读者比对。即使如此,这本书也不是很容易读懂、读透的,其英文写作的句子有的非常复杂,不容易搞清楚。所以重读此书是必然的。
大致回想一下,我觉得这本书所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的,有这样三个方面:思想和讨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施加于人的限度问题。
翻译的时候,一般第一部分写作“言论自由”,但是英文原文并不是 Freedom of Speech,即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言论自由,而是 Liberty of Discussion,也就是讨论的自由。这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我们不仅要独立的去思想,还应该积极地了解其他的思想,积极地去进行讨论、辩论,来求得真理。如果说你手中握有真理,那么这些积极的活动也是必需的,否则你的真理就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教条,你保护真理的样子表明你根本不了解真理到底为何物。我以为这部分的论述非常精彩而重要,却是我所没有意识到和做到的。
严复很早就翻译了《论自由》,我觉得他可能是因为第二部分的内容而认为此书极为重要,因为第二部分密尔有部分文字批评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活力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没有个性。晚清甚至更早时候中国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传统、习俗压制着所有的与众不同,我想密尔是没有看错的。
第三部分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强权、社会应该限制人自由的限度问题。有一些领域,是完全属于个人的,不应该被任何势力侵入。所以严复翻译此书名为《群己权界论》是很有道理和贴切的。
上面回顾此书的内容只是我的一点基本的印象,说明我读此书也没有深入,只不过是浏览了一遍而已。这本书的重要性我认为在于,它所陈述的观点,发人深省,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伟大的著作应该有的样子,一本 1859 年发表的读物在思想层面继续影响着后人。
有精神生活的人,可能都会信一些什么,也就是信仰,比如宗教,或者某些理论、思想,甚至是某个人。当然,一个人所代表的也是一种思想、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密尔的观点的重要性在于,他要求你不断地反思和讨论你所信仰的东西,特别是与那些反对你的人去进行辩论,了解他们的看法和理由。我想这是不少人很难做到的,我们经常在别人说一句自己不同意的话的时候,就表示要跟你急。更多的时候,是有意的回避,躲避,眼不见心不烦。说严重一点,这是我们对自己所信仰的观点缺乏自信的表现。我认为至少我们要有耐心搞清楚别人不同看法的内容和依据,再做判断。
他反对人把自己所信仰的理论、观点藏起来,保护起来,供奉起来,时时刻刻地膜拜。他认为,你应该理解自己信念的东西的意思,然后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去与不同的观点来一场正面交锋。你很可能遍体鳞伤,这没有关系,因为如若不这样,便不能说明你所信奉的就是真理。不这样,你实际上并不真正信仰它。这种谦逊的态度,以及激昂向上的斗士精神,让我激动和惭愧。
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太相信自己的观点,认为似乎自己总是站在了真理的一边,其他人很可能是傻瓜,或者被欺骗。这不可能是事实。由此形成的偏见,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偏见,影响了我们看到事物的全貌,进而使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到真理的意义和可贵之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