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 MSNBC 的一个 YouTube 视频,里面主持人邀请了一位专家分析美国总统的精神状态。这个专家说,Trump 对美国民主的破坏,在于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提出挑战和异议。他需要别人对他忠诚。然而民主,却是容忍不同观点和他人挑战的制度。
这让我想起了资中筠评论美国大选这种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候选人在选举结果出来以前无所不用其极,使用各种手段攻击对手,但是一旦结果出来后,胜负已成定局,那么失败的一方就立即消停了,接受这种结果。一些有选举制度的民主的国家,并不像美国人这样遵守游戏规则,失败了还要抵抗,甚至有暴力活动,导致政局动荡。实际上,这并不是民主制度的问题,而是采纳民主制度的人还不具备一项基本的素质,即守住“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个底线,或者说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
有一句话大意是,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做到。人性中,可能都有一种希望自己受欢迎的愿望,而不喜欢反驳自己、挑战自己、攻击自己的事物。社交网络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心理,一个个“赞”使人觉得自己就是众人喜欢的中心,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和“毒药”。
如果我们不能坦然地看待不同观点和事物的存在,那么就根本不具备民主精神,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崇尚自由的人。我们应该平淡、冷静地去看待各种自己不同意、不喜欢的观点或人,用自己的办法去认识、剖析甚至反驳对方。这样做不是要使对方哑口无言,而是改进我们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换言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何必担心别人的不同看法对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有实质性的打击?约翰·密尔就说,要让自己的信念经常接受不同观点的打击,否则自己所相信的就可能变成教条。
所以我觉得要是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有人或观点对其进行反驳和挑战,这是好事。我们有机会了解另外一种观点和思想,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或者有可能对其进行修正,也不是坏事。不至于此,如果我们是一个对自己所信念的东西认真的人,不满足于记忆几个口号,那么我们还应该“走出去”,了解不同的观点,迎接各种挑战,视这些事物的存在为合理的,有益的。
我以前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认为“走出去”就是找人辩论、争论。实际上完全不必如此,尤其是在网络上。“走出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听别人把话说完,理解他所说的话的依据,纠正其不合理的方面,就很好了。当然,我们自己的观点也肯定有人不同意,这些比“赞”更有意义的评论,难道我们不值得去学习吗?所以说关键要素还是在于自己的态度和心态,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资中筠评论美国大选这种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候选人在选举结果出来以前无所不用其极,使用各种手段攻击对手,但是一旦结果出来后,胜负已成定局,那么失败的一方就立即消停了,接受这种结果。一些有选举制度的民主的国家,并不像美国人这样遵守游戏规则,失败了还要抵抗,甚至有暴力活动,导致政局动荡。实际上,这并不是民主制度的问题,而是采纳民主制度的人还不具备一项基本的素质,即守住“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个底线,或者说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
有一句话大意是,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做到。人性中,可能都有一种希望自己受欢迎的愿望,而不喜欢反驳自己、挑战自己、攻击自己的事物。社交网络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心理,一个个“赞”使人觉得自己就是众人喜欢的中心,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和“毒药”。
如果我们不能坦然地看待不同观点和事物的存在,那么就根本不具备民主精神,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崇尚自由的人。我们应该平淡、冷静地去看待各种自己不同意、不喜欢的观点或人,用自己的办法去认识、剖析甚至反驳对方。这样做不是要使对方哑口无言,而是改进我们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换言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何必担心别人的不同看法对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有实质性的打击?约翰·密尔就说,要让自己的信念经常接受不同观点的打击,否则自己所相信的就可能变成教条。
所以我觉得要是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有人或观点对其进行反驳和挑战,这是好事。我们有机会了解另外一种观点和思想,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或者有可能对其进行修正,也不是坏事。不至于此,如果我们是一个对自己所信念的东西认真的人,不满足于记忆几个口号,那么我们还应该“走出去”,了解不同的观点,迎接各种挑战,视这些事物的存在为合理的,有益的。
我以前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认为“走出去”就是找人辩论、争论。实际上完全不必如此,尤其是在网络上。“走出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听别人把话说完,理解他所说的话的依据,纠正其不合理的方面,就很好了。当然,我们自己的观点也肯定有人不同意,这些比“赞”更有意义的评论,难道我们不值得去学习吗?所以说关键要素还是在于自己的态度和心态,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