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阅读美国一些媒体报道的习惯的,主要是通过 Google News 服务。我也订阅了一些媒体的邮件,有时候会大致浏览一下。
无论是一些网络文章还是报纸媒体的报道,这些英文网站篇幅长而内容丰富,我觉得这是英语媒体专业的方面。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付费媒体,如果不把报道文章写的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深度,那么读者为什么要掏钱去看你的东西呢?这种形式上的、外在的东西,我觉得就是专业性的一种表现。
这种报道、写作的专业性,即方法论层面的专业训练,中文媒体里肯定也是有的,因为学新闻报道的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应该大体上是一样的。
中文媒体里这些年出现最多的词是“自媒体”。我觉得它几乎指的就是以微信公众号聚集读者群体的一种媒体形态。除了微信,其他平台也有供写手传播内容的。微信用户很多,高质量的公众号势必是存在而且不少的。不过,我对它敬而远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号的内容没办法很方便地进行链接。如果说是观点评论,那么没有链接也无所谓,毕竟你谈的东西读者很可能已了解。然而,一旦涉及到引用、转述或者表明事实论据,我觉得有链接会是比较合理的。我作为读者,完全不能相信一个我不怎么认识的人所转述的话,无论他的理解力多么强。
反观英文媒体,包括一些网络博客,其中文章有大量的链接,有的是链接自己的文章,还有的是直接链接自己的消息源,使读者能够有机会读最原始的、独家的报道。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自己引述的、转述的、解读的东西出了错,倒也不至于使读者被蒙蔽下去,因为肯定有读者去点击链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
有些所谓的“自媒体”的文章出现在网络上,我看到其没有链接原文,而是截图来表明有这样一篇英文文章。这有欺负读者的嫌疑。既然你都截图了,何不把原文链接放到文章里呢?读者倒也买账,对于其转述的东西,照单全收,毫无在意原文到底是怎么说的。我查证过几篇这样的文章,其中有随意的摘取内容的现象。
英文文章中有一部分是观点评论。因为有互联网,所以这些观点能够很容易被读到。在以前,可能是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传播出去。我注意到,这些文章即使对同一个事情,也有不同的、截然相反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机制,即观点层面不同看法的自由表达,没有压倒性的、一致的、不容置疑的观点存在。
几乎不可能的是,不同的观点必定有一方正确,一方错误。最可能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看法。因为人的理解力、分析能力也有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可能比较有价值,有的可能没有多少价值。
对于同一个事情,能够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形成各种观点。可能都部分有道理,至少能够自圆其说,那么读者就有机会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而从中吸取观念和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读者肯定能够意识到不同看法是怎样的,这有助于修正个人的看法,使之更趋近于合理。
这个过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过程。批判性思维,就我的理解,在于首先搞清楚不同观点的论据和道理,既有自己认可的,也有自己反对的。批判,首先是批判对方的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同时自己的观点也必须经过别人的批判。这些信息集合起来,就可以修正观点双方的看法,达到批判的目的。
批判是为了提高、改善、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使对方受辱,所以观点层面的对立不应该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两个人可能不怎么能够同意很多事情,但毫不影响他们成为朋友。这是真正的交流所应该有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问题,那么,对于那些持有自己所不认同的观点的人,我们首先应该相信这个人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理智的、善良的好人。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合理的方面和不合理的方面。甚至,我们可以进行交流沟通,来梳理双方的论据,使对方都能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观点层面的对立并不可怕,实际上它是一个好现象。即使错误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观点,你让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表达和形成观点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多样性的表达有助于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的出现,除非人不经过思考直接形成观点,就像我上面所举的例子里那些不关心原始链接对应的文章到底讲了什么的读者。
无论是一些网络文章还是报纸媒体的报道,这些英文网站篇幅长而内容丰富,我觉得这是英语媒体专业的方面。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付费媒体,如果不把报道文章写的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深度,那么读者为什么要掏钱去看你的东西呢?这种形式上的、外在的东西,我觉得就是专业性的一种表现。
这种报道、写作的专业性,即方法论层面的专业训练,中文媒体里肯定也是有的,因为学新闻报道的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应该大体上是一样的。
中文媒体里这些年出现最多的词是“自媒体”。我觉得它几乎指的就是以微信公众号聚集读者群体的一种媒体形态。除了微信,其他平台也有供写手传播内容的。微信用户很多,高质量的公众号势必是存在而且不少的。不过,我对它敬而远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号的内容没办法很方便地进行链接。如果说是观点评论,那么没有链接也无所谓,毕竟你谈的东西读者很可能已了解。然而,一旦涉及到引用、转述或者表明事实论据,我觉得有链接会是比较合理的。我作为读者,完全不能相信一个我不怎么认识的人所转述的话,无论他的理解力多么强。
反观英文媒体,包括一些网络博客,其中文章有大量的链接,有的是链接自己的文章,还有的是直接链接自己的消息源,使读者能够有机会读最原始的、独家的报道。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自己引述的、转述的、解读的东西出了错,倒也不至于使读者被蒙蔽下去,因为肯定有读者去点击链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
有些所谓的“自媒体”的文章出现在网络上,我看到其没有链接原文,而是截图来表明有这样一篇英文文章。这有欺负读者的嫌疑。既然你都截图了,何不把原文链接放到文章里呢?读者倒也买账,对于其转述的东西,照单全收,毫无在意原文到底是怎么说的。我查证过几篇这样的文章,其中有随意的摘取内容的现象。
英文文章中有一部分是观点评论。因为有互联网,所以这些观点能够很容易被读到。在以前,可能是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传播出去。我注意到,这些文章即使对同一个事情,也有不同的、截然相反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机制,即观点层面不同看法的自由表达,没有压倒性的、一致的、不容置疑的观点存在。
几乎不可能的是,不同的观点必定有一方正确,一方错误。最可能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看法。因为人的理解力、分析能力也有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可能比较有价值,有的可能没有多少价值。
对于同一个事情,能够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形成各种观点。可能都部分有道理,至少能够自圆其说,那么读者就有机会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而从中吸取观念和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读者肯定能够意识到不同看法是怎样的,这有助于修正个人的看法,使之更趋近于合理。
这个过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过程。批判性思维,就我的理解,在于首先搞清楚不同观点的论据和道理,既有自己认可的,也有自己反对的。批判,首先是批判对方的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同时自己的观点也必须经过别人的批判。这些信息集合起来,就可以修正观点双方的看法,达到批判的目的。
批判是为了提高、改善、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使对方受辱,所以观点层面的对立不应该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两个人可能不怎么能够同意很多事情,但毫不影响他们成为朋友。这是真正的交流所应该有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问题,那么,对于那些持有自己所不认同的观点的人,我们首先应该相信这个人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理智的、善良的好人。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合理的方面和不合理的方面。甚至,我们可以进行交流沟通,来梳理双方的论据,使对方都能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观点层面的对立并不可怕,实际上它是一个好现象。即使错误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观点,你让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表达和形成观点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多样性的表达有助于经过独立思考的观点的出现,除非人不经过思考直接形成观点,就像我上面所举的例子里那些不关心原始链接对应的文章到底讲了什么的读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