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 Pixel 3a 之后我很喜欢它的拍照功能,尽管前置摄像头不是很令人满意。下面贴几张我拍的照片。需要说明的是,我喜欢拍照,但并不专业。我是那种能够每天拍摄几百张照片的人,自己觉得好的都想拍一张。以前 Google+ 相册,后来的 Google Photos 使我可以尽情拍摄,不用担心存储空间不够。
再有就是因为我是 Google 本地向导,有上传照片到 Google Maps 的习惯。所以经常性地,我会拍摄一些地点的照片来丰富 Google Maps。意识到自己的照片可能会成为别人访问某个地方的参考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好地呈现我所拍摄的对象,而不是随意地拍照。
Google Camera 里面有一个功能叫做 Playground,利用了 AR 技术使一些卡通形象出现在现实场景中,比较有趣。Google Arts & Culture 里面的 AR/VR 功能则使艺术品出现在现实场景中供用户近距离观摩。VR/AR 技术如果能提升服务的趣味,或者使一项服务更有用,我觉得就完全可以了。
关于文章中使用图片的做法,我一直想说的是,不要在文章中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莫名其妙的照片。一篇文章有图片,肯定能够增强文章被打开的可能性。可是,与内容没有关联的照片,完全是不应该有的。所以,文章创作者应该尽可能使自己的图片与文章内容有关系。同样重要的是,不要侵犯图片的版权,使用那些自己的、或者没有版权的照片,而不是简单地从网络上下载,尽管那种方法也不太会带来什么麻烦。
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那种夹杂大量照片,而没有一张有实质性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可能在微信里比较多。不知道其他人,反正我是很难读这种“简单”文章的。我有时候就想,如果你对自己的内容有自信,何必添加一堆无关的照片?这可能算是一种技巧,因为读者买账,喜欢看这样的文章。文章文字稍微多一些,段落长一些,不少人可能都没有耐心读完文字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浮躁的表现。就像网络评论,以前使用 Google+ 我就看出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写完整的评论,多数都是一句话,让其他人猜测评论者的完整意思。有的平台比如 Twitter 也不允许用户写很长的评论,所以大家表达情绪就好了,越是表意不清越常见,“段子”成了消费主体,“冷嘲热讽”层出不穷。
倒不是没有高质量的评论。比如《纽约时报》一些文章下面的评论,就会很长,表明读者是真正读了文章,有了思考,准确地表达出来,为的是进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随意的发泄情绪。我在想,是不是一个媒体网站文章下面的评论质量,表明了这个媒体内容本身的水准?也就是说,越是垃圾的、粗制滥造的内容,越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深度的评论出现。当然这样看显然比较武断,因为有的人是借助文章来表达自己,无论文章内容本身如何。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深度的文章,难以吸引大量有深度的评论。
再有就是因为我是 Google 本地向导,有上传照片到 Google Maps 的习惯。所以经常性地,我会拍摄一些地点的照片来丰富 Google Maps。意识到自己的照片可能会成为别人访问某个地方的参考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好地呈现我所拍摄的对象,而不是随意地拍照。
Google Camera 里面有一个功能叫做 Playground,利用了 AR 技术使一些卡通形象出现在现实场景中,比较有趣。Google Arts & Culture 里面的 AR/VR 功能则使艺术品出现在现实场景中供用户近距离观摩。VR/AR 技术如果能提升服务的趣味,或者使一项服务更有用,我觉得就完全可以了。
关于文章中使用图片的做法,我一直想说的是,不要在文章中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莫名其妙的照片。一篇文章有图片,肯定能够增强文章被打开的可能性。可是,与内容没有关联的照片,完全是不应该有的。所以,文章创作者应该尽可能使自己的图片与文章内容有关系。同样重要的是,不要侵犯图片的版权,使用那些自己的、或者没有版权的照片,而不是简单地从网络上下载,尽管那种方法也不太会带来什么麻烦。
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那种夹杂大量照片,而没有一张有实质性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可能在微信里比较多。不知道其他人,反正我是很难读这种“简单”文章的。我有时候就想,如果你对自己的内容有自信,何必添加一堆无关的照片?这可能算是一种技巧,因为读者买账,喜欢看这样的文章。文章文字稍微多一些,段落长一些,不少人可能都没有耐心读完文字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浮躁的表现。就像网络评论,以前使用 Google+ 我就看出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写完整的评论,多数都是一句话,让其他人猜测评论者的完整意思。有的平台比如 Twitter 也不允许用户写很长的评论,所以大家表达情绪就好了,越是表意不清越常见,“段子”成了消费主体,“冷嘲热讽”层出不穷。
倒不是没有高质量的评论。比如《纽约时报》一些文章下面的评论,就会很长,表明读者是真正读了文章,有了思考,准确地表达出来,为的是进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随意的发泄情绪。我在想,是不是一个媒体网站文章下面的评论质量,表明了这个媒体内容本身的水准?也就是说,越是垃圾的、粗制滥造的内容,越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深度的评论出现。当然这样看显然比较武断,因为有的人是借助文章来表达自己,无论文章内容本身如何。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深度的文章,难以吸引大量有深度的评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