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过《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知道“Whataboutism”这个词的,文章作者将其翻译为“比烂主义”我觉得挺恰当的。维基百科则使用了直译,这个词汇与冷战时的宣传密切相关。最近我在 YouTube 上看新闻报道时也听到这个词,不记得是 CNN 还是 MSNBC 的内容,说的是白宫媒体秘书的事情。
我觉得这种思维有一个缺点就是默认、承认自己做的也不怎么对或者合理。但自己的理由就是别人也这样做,也做得不好,所以我的“不好”就名正言顺了。这种思维也有优势,就是它非常有利于躲避真正的交流讨论,把重点引到其他方面。
我记得以前百度出了一些问题时,有人就说 Google 也这样做,似乎百度的做法就没有问题了。这种看法太过简单,Google 和百度处于两个不同的环境,有各自的定位,有各自的抱负,单纯地对比毫无意义。我倒不是关注百度有什么问题,毕竟也用不上它。此处只是说明“Whataboutism”很常见。
普通人也有这种思维习惯。哪怕一个人做的事情不太符合公德,但只要此人之前有人同样做了并且没有事,那么这个人似乎就获得了“正义”似的。
能够意识到这种思维,就能够避免陷入到其中进行无谓的争论。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把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抽象出来与其他事物的一个方面进行对比,明显是偏颇的。再有,就是我认为每个人的思维必须具有一贯性,不能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可以比烂,为什么不可以比优秀呢?
科学研究工作者知道对事物进行对比时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对比需要控制变量,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涉及到社会议题,我觉得对比的意义不大。做好自己比什么都强、都有意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