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喝了一杯从家里面带的绿茶,比绿茶茶包的效果要好很多,导致我晚上到 3 点钟还没有睡着。以后真的不敢再在晚上泡绿茶喝了,特别是第二天要上班,早上起来很疲劳。
不过也并不完全是茶叶的力量。我在 Google Podcasts 听了梁文道的好几个音频节目,越听越兴奋。我是前一天看到这个节目的,昨天晚上选择性的听了几集,感觉不错。这个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国内的人,所以其意义似乎又更大一些了。
关于作家方方写的日记,我没有特别关注,下载了一个版本但没有开始读。看新闻上说,好些人特别愤怒于这本日记在美国出版,给方方特别负面的、攻击性的评价。我一开始的看法是,写日记和出版是别人的自由,别人爱怎么写、爱在那里出版,都是合理的。特别是,这本日记在国内无法出版,是事实,却无人觉得不对,这则是我认为非常不对的方面。《宪法》不是有出版和言论自由吗?核心价值观也有“自由”一项不是吗?
梁文道在节目中探讨了这个话题。他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借鉴。他说不一样的声音,倒不是说就一定对、一定是独立思考、一定具有价值,但存在这种不一样的声音本身,确是值得的。他的听众有评论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实际上范仲淹在他自己的时代就是一个不随大流的、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他还讲了许多,我无意一一复述,我是觉得与主流宣称不一样的看法,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具活力,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有什么意思呢?
梁的看法是,关键要看这种不一样的看法是否是这个人的真实看法,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否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还是故意说言不由衷的话,来获取某种现实利益。他在另外一个节目中说,有这样一种“生意”,披着“爱国”的外衣,兜售各种内容,实际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有害。梁还说他有一些朋友与自己的看法不一样,可是对方能够坦诚地表达其看法,他尊重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对方的真诚。
我的实际感受是,诚实有时候确实很难,撒谎却能够带来某种好处。然而,我要求自己尽可能的诚实,首先必须对家里人诚实,是什么情况就如实表达,不能哄和骗;对于朋友,我不敢说我都坦诚相待,但我决不为了某种利益而去骗人和害人。也有可能是,我还没有遇到足够大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自己能否仍然保持诚实,不使坏,就不一定了。第二,我表达的观点,至少在我表达的时候,是我真实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看法肯定会发生变化,这很正常。我觉得自己肯定能够做到不为了什么立场或利益而说自己不认可的话。
方方的日记好像很多人挑毛病说其内容失实。《八佰》电影去年撤档的时候,我看到一种观点说电影刻画的历史人物失实(或者是有缺陷,具体原因现在我无法确定)。我的看法是,书以及电影,都属于艺术创作。以此作为审查的借口,很没有道理。非虚构的书,没有完全显示出事实,不是很正常吗?一个人如何做到把真实都叙述出来?这个作家如果是故意说谎,我们可以驳斥他(她);如果不是故意的,则是其个人观察能力问题。
至于电影,还无法确定是否真的遭到了审查,可是这种借口(认为撤档合理)我认为也不对。即使是纪录片,也无法保证其记录的人和事完全符合真实,更何况以历史事实作为原型的改编。这部电影我上周看了,确实很不错。牺牲、爱国的场面,让人特别感动。可是,如果真的还原历史的话,谁可以保证电影的这些很好的镜头都是确切的、准确的?
我是觉得这种求全责备的态度,或者为了“审查”而去找各种理由的行为,太低级而没有说服力了。这是因为我尤其厌恶对言论的审查,无论这种言论我认可还是不认可。
梁也提到了,如果你认为日记写得失实、不对,完全可以逐字反驳,或者写一本更好的日记。我认为这是真正交流、讨论的方式。梁使用了一期节目专门探讨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是什么样的。我很认可他说的内容,讨论需要列举事实并尊重逻辑。有的讨论实际上并不是讨论,而是相互攻击。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想进行交流或希望依靠交流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基本的尊重是必须的。平心静气地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根据事实和道理把自己的看法传达出去。实际上,观点不同的人仍然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观点不同最好是关注点和关注角度不同而造成的,比如政治上的左与右。不应该是在事实层面就存在分歧,只捡自己喜欢的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事实去作为论据。说到论据,梁提出一个新的见解,大意是人不仅需要提出问题,还有义务去调查和搞清楚问题背后的原因。现实中的调查,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几次 Google 搜索,可是似乎一些人并不愿意去做,这种情况就没有办法了。好比于一个说法叫做“爱思考而从来不读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