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北京出现了沙尘暴天气,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报道。昨天晚上 Chrome 给我推送一篇来自《环球时报》的文章,重新发布在新浪网上,名字是:十年一遇黑中国的机会 他们终于等到了。
我很不喜欢使用“粉”、“黑”这样的形容词,因为缺乏确切的定义。造谣抹黑是黑,说了你不喜欢的听的话,在一些人看来也是黑。
有时候我会看一看这些网络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有什么可取、有道理的观点。按照那篇文章的顺序,我依次分析。
首先是“韩联社”的文章。这篇文章确实有问题,文章说“发源于内蒙古高原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实际上它并不是发源于内蒙古高原。“戈壁”是一个更大的区域,可能更合理一些。
其次是 DW。《环球时报》对其报道的解读我认为不妥。原文的意思是,沙尘暴从内蒙古蔓延到北京周边的甘肃、山西、河北省。气象局的说法被引述在引号内。文章在后面说,沙子是春季的风从附近的戈壁沙漠刮起来的。严格来说,这篇文章没有把沙尘暴的来源写的很清楚,即:不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
第三是 NYTimes。《环球时报》说,他们用这次自然灾害做引子,得出一个“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工业复苏,污染飙升”的结论。随后,作者再把我们对市民发布的健康警示,说成是“中国官方告诫市民不要外出”。《纽约时报》的原文大意是,本周(的沙尘暴天气)有三个驱动力——后疫情时期工业回升、气候变化对中国北部沙漠的持续影响、冬季末尾的一场风暴——造成这种危险的、让人窒息的情况。
对于第二点,《纽约时报》原文说,北京地方当局下令儿童、老年人和病者留在室内,所有人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活动。我没有查到北京市的这个通知,估计应该有这样的通知。我觉得“我们对市民发布的健康警示”不就是“中国官方告诫市民不要外出”的意思吗?
最后对于 Reuters 的报道,作者把文章的两个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帮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沙尘暴把蒙古国害惨了”。路透社首先说沙尘暴从内蒙古蔓延到北京周边省份,这和《德国之声》的说法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可能有一方借鉴于另一方。而后,文章又说沙尘暴席卷了蒙古,根据新华社的报道,造成至少 341 人失踪。路透社文章还说,沙尘暴是因为来自戈壁以及中国西北部的风。
读者如果读这两部分文字而得出如《环球时报》那篇文章那样的结论,是需要很大的联想能力的。
文章最后提供的 Google 搜索截图也具有一些误导性,搜索截图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还有其他媒体的报道,中国的、外国的都有,“西方媒体几乎无一上榜”是不准确的。我就搜到 BBC(中文)、The Washington Post、Fortune、WTAJ 等西方媒体的文章。
我估计《环球时报》那篇文章的作者不满意的,是西方媒体没有明确说明此次沙尘暴的来源,即来自国外而不是中国。应该指出,部分报道确实明显有误导性或者直接是错误的。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媒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且那不是一个集体化的组织,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所以我也不怎么喜欢使用这个词。
我更担心的是这篇文章里作者的“联想”能力的破坏力。似乎那些媒体都抱着一些明确的目的来“抹黑”中国,甚至结合自己国内的问题以此作为“安慰剂”。这种“揣度”别人意图的思路,我很不认同。
我比较欣赏的是类似于“事实检查”那样的报道或分析。它不符合事实的内容,我拿出事实;它符合事实的内容,我尊重或认可。这里面只有“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为什么发生”之类的问题的答案,而没有诛心之论方面的东西。
根据文章下面的部分评论,一些人显然认同这个文章所组织起来的结论,或者相信其列举的论据。阅读了文章所列举的三个英文媒体的原文,至少我是得不出来那些看法的。
我倒不是要替这些媒体开脱,我只是觉得作为读者,我们要确实了解它到底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没有问题。比如《纽约时报》所分析的 3 个因素——复工、气候变化、风暴天气——我认为就是符合事实的,你硬是要解读为它攻击你复工从而污染了环境,难道工业生产的逐渐恢复不会污染环境?
至于北京的沙尘暴来自哪里,我个人认为有些人可能搞不清楚。说它来自戈壁,是事实。“从内蒙古刮到北京周边省分”,从字面上去理解确实不确切,说它来自蒙古是准确的。
相比于蒙古,我估计世界上很多媒体都更希望报道中国,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所以在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后,才会有很多报道。之前的那些城市被袭击了,没有人特别关心,除了当地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就可以相对坦然的看待媒体的报道。
再说到和沙尘暴相关的森林退化、污染等话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比如植树造林,我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破坏方面的问题,在此之上可以谈我们的成就。在成就之上再找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再谈成绩。循环往复,这就是辩证法的一个实例。
话说回来,这篇文章如果作为观点文章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你想怎么写、怎么分析,都可以。不过如果将其作为严肃的新闻报道,我认为有失水准。它利用了读者的信任,增加的是读者的愤怒,对那些“西方媒体”来说没有任何作用。这些“更加不信任西方媒体”的读者,会是那些媒体的读者吗?
我以为正确的做法是提供更为准确和专业的报道。读者要能够识别出专业的报道和业余选手之间的差别。更关键的是读者要自己去进行搜索、阅读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有很多情绪以及结论,你以为是自己阅读新闻之后思考获得的,实际上是被人灌输的。后者应极力避免。
更广泛地看,“妖魔化”任何一方我觉得都是要不得的,世界从来都不是“正义”和“邪恶”泾渭分明的那种状态。这种思路延续下去会极化人群,增生偏见。而剔除偏见的最好的做法是每个人都把眼界和心胸放开一些,多了解一些不同的观点,研究其背后的逻辑、事实、根据,使自己真正通过新闻变得更“知情”一些,而不是因为海量的信息轰炸而离“知情的公民”更远。
更正:《环球时报》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新媒体账号发布的,因而不属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我之前的理解有错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