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假的时候我把两部写实电影看完了,分别是《犹大和黑弥赛亚》(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和《毛里塔尼亚人》(The Mauritanian)。“犹大”指的是那个卧底,“弥赛亚”原来是一个宗教术语,意为救世主、领袖,指的应该就是电影中最后被杀害的汉普顿。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以前真实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属于“写实”一类的电影,后者还是根据当事人写的一本书改编而成的,发生的事情距离今天很近,所以看起来感觉特别真实。
要是不看这两部电影,我可能还不知道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和有这样的人。关塔那摩监狱虐囚我有耳闻,不过没有特别了解;黑豹党属于几十年前的运动,对我来说更是久远的事情。反过来看,对于历史我们就是应该有电影创作者的这种态度,即真实而冷静的还原历史事件,使更多人了解过去的丑恶、罪恶,这才有可能激起现代人的反思,从而确保历史不再重演。
关在关塔那摩 14 年的那位毛里塔尼亚人的故事,在我看来实际上好比是美国的一个价值观宣传片,不过只要它没有虚构的成分在,我们就得认可甚至学习。首先,外界了解关塔那摩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这反映出独立的、受言论自由保护的媒体的重要性。其次,也是电影着重表现的,是两个美国人(律师)作为 760 号囚犯辩护律师的事迹,以及代表军方(或者美国政府)的律师因为了解到事实真相而拒绝继续诉讼的举动。这两组律师代表了美国价值观中最核心的一些元素。第一,是维护美国宪法和法治精神的作为。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有权受到律师的辩护。宪法没有设定条款将这种权利赋予部分人,所以即使涉嫌恐怖主义的人也值得自己去辩护,无论外界有何种压力与不解。
由此还可以延伸出“何为爱国”的讨论。有的人抱国旗却躲避服兵役来表达爱国,还有的人以维护宪法——比如电影中替“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的方式来爱国。我认为后者的境界更高一些。有一句话叫做“爱之深,责之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爱,所以希望她变得更好,而不好的东西自己就觉得有必要指出来,包括自己身体力行的去使之变好。
第二,是基督教精神中的因素。重视真相,探求真相,而且在了解真相后自己的良心迫使自己无法去做有违“正义”的事情,这种内心的约束力我觉得是宗教能够给人的最好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些事情在自己“内心”这一关过不去,无论有什么压力或者利益。这种“理想”层面的东西是最好的确保人行善而不作恶的机制。
关于黑豹党的电影《犹大和黑弥赛亚》,电影展现了一段痛苦而黑暗的历史。一个年轻的领袖、革命家被枪杀,他之前有过激烈的言论,不过自始至终并没有使用暴力,特别是掉进卧底(犹大)设计的圈套,使用炸弹“解决问题”。他重视的仍然是社区和社区里的人,希望自己的运动能够帮助社区。电影最后对那个卧底的采访具有启发性,他说他想把自己的行为留给历史去评判。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评判,电影至少把那段故事展现出来了。
历史上的事情,如今的人去判断“对错”是一种比较简单而无力的努力。它不像法律和道理,通过对错的分别能够给与当事人以制裁。有一种说法是说,通过阅读历史了解当事人的“不得已”,达到“理解之同情”。我认为还有一个目的,即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而认识当下,注意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属于能够创造或改变历史的那极少数人,那么至少我们能够变得更为清醒和冷静一些,去看待、分析现实里的人和物。也就是说,不是说后人应该对历史上的罪恶不闻不问,因为现在去看谁对谁错意义不大,可是如果不去追究和研究罪恶背后的原因进而寻求改变,那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东西的情形。
黑豹党最开始的主张是保护人民免于警察的暴行,应该算是美国黑人权利运动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一些人仍然为这种权利而斗争着。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似乎就在提醒人们,权利运动是多么困难而漫长。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具有教育和启迪意义的。电影作为艺术作品,至少起到了还原历史、重演悲剧的作用。这种反映现实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