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又重看了一遍印度电影 PK,电影虽然以“外星人”为基础,不过却是一部非常关注现实的电影。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认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道理,即人和神之间有一群人假借神的名义骗取钱财,从而觉得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第二遍看则体会到电影的一些更深刻的用意,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主角 PK 来到地球为了找回自己的东西——以能够回家——而相信神的力量,却发现地球上“神”很多,不同信众之间还有矛盾冲突。我们人类的很多冲突都是因为信仰而导致的。都认为自己所信仰的是“真神”,其他人则是“异教徒”。这里面缺乏宽容的品质,在历史上和如今都造成很多悲剧。
PK 还发现一群人以维护神、保护神、作为人与神交流的媒介而生存。电影对这部分人的讽刺,我认为相当于给众人一次“宗教改革”运动。之前,人与神的交流需要“专门人士”去传递;之后人可以直接与自己的“上帝”沟通,不需要媒介。众人不再被实际上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所愚弄,在信仰方面得到了解放。
所以电影表达的一个道理就是:信仰自由。被其他人控制住的信仰,或者你死我活的信仰,都不是自由的,因而肯定也不是“神”所希望的。
女主角为 PK 所爱上,PK 则最终帮她找回了幸福,我以为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1)纠正了女主角父亲不给自己女儿“自由选择”的做法。你若真的爱自己的子女,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判断,而不是替他们判断。后者不一定是“爱”。(2)给自己所爱的人以自由。剧中有一句话道破了这一真谛,即“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电影没有完满的结局,也就是 PK 和女主角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是使用了另外一套思路:让你所爱的人幸福,纵然自己痛苦。这可能是一种“大爱”,在中文影视剧中也有类似的。爱并不一定就要拥有,放弃、给所爱的人以自由和幸福,也是一种深沉的爱。
电影主要侧重于“宗教自由”方面的演绎,应该与印度信仰多元化和不宽容的现实有关系。不只是宗教,更多的人在价值观方面也有分化。一些人视为生命和根本原则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无所谓和不重要。同样一个事件或者言论,不同价值观的人群能够得出可能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只要不走极端,这未尝不是好事。这种分化本身实际上也确保一个社会不太可能走极端。
应用到个人身上,我觉得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即使两个人在一些意见上不统一,他们仍然有可能是好朋友。和而不同,说的就是君子的品质。反过来,一些以意见是否统一而去判断对方的人,贸然将其视为同志或敌人,表明此人仍然停留在比较低级的一种认知层次上。狭隘的心胸不太可能有大智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