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虽然容易但显得过于平淡了。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要是每天都一样,自己察觉不到某种变化,未免太无趣了。以前大学暑假回家,不能上网,每天一日三餐固定活动,就觉得特别的无聊和空虚。最近在读王小波,有的部分是重读,实际跟第一次读一样。他强烈批判无趣的生活,这是给我的一个提醒。
我想我们部分人从小上学到开始工作,一个动力是为了给父母、家庭争光。工作后要忙着娶妻生子,部分也是家庭因素在里面。有了下一代,生活和人生的重心转向孩子,孩子该怎样发展和长大成为自己奋斗的支撑。然后循环下去。
这样过一辈子没有什么不好的。唯一不足的,我想可能稍显无味。当然,也可能很有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定义不同。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欣赏 Professionalism,就是说要尽可能专业化,而不要业余。对于工作,我认为除了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之外,还是人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可能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确实反对那种盼着自己早日退休的人的看法。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不是闲得慌吗?
工作之外其实即使是一个人,也是可以有很多事情去做的。我以前培育的兴趣比如跑步、看书,后来被丢掉荒废了,现在得捡起来。算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吧,就是老是有外部各种因素会打扰自己的生活,我并不怨恨这些打扰,只是从中发现自己原来修养和定力很差。
科学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工作的意义上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科学家,但仍然可以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我们必须经常性的拓展自己的眼界、见识和知识,那样才会觉得世界很精彩,自己没有白活。
这种拓展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难而被动的可能很简单,乐趣、成就感、幸福感的大小也与其难易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如果你很容易就搞明白了,你可能有些快乐,但绝不是非常快乐。所以找点困难的事情和问题去研究一下就更值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