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读了一遍路遥的《人生》,感觉这篇小故事是专门给年轻人讲一个人生道理。小说结尾部分写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高加林人生的起起落落,正是这个道理的写照。这个短篇由于只是高加林漫长人生的一个小的片段,因而包含着某种可能性,他的人生不一定如故事这般是个悲剧。
小说通过刻画几个小官员,批评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裙带关系问题。这也是导致高加林遭遇这个曲折人生的因素。他以为遭遇到不公平而失去老师工作,也是因为不公平的关系而获得梦寐以求的生活。年轻人——以及所有人——能够有一个不靠关系而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是作者所期望的。
高加林和巧珍、黄亚萍三个人的爱情纠葛和最终的悲剧,没有绝对错的一方。高和黄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因为身份、家庭背景方面的外部因素而成为不可能;高和刘似乎最适合,但两者结合应该不会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这类似于黄和他的追求者张克南。
有个说法是,婚姻不等于爱情,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的问题在于,家庭条件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即使有爱情也不能进入婚姻。我觉得不能责怪高加林抛弃了巧珍而与准备与黄亚萍结合,因为那可能是几乎所有人都会作的选择,能够与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生活,难道有问题吗?高无法把握的是自己的身份——农民还是国家干部,进而最终没有与黄结婚。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应该是真实的。小说如果写最终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我觉得也合理。但可能是因为高的“干部”身份来路不正,所以才把结局设计成另外一种情况。
小说里还借旁人的话抨击了高的“不讲良心”。这是一种道德评判。我认为“良心”是个好的东西,说话做事人确实首先应该在良心上过的去,也就是遵守道德规范。然而,巧珍和高加林之间的爱情因为是新式的“自由恋爱”,我以为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没有结婚之前两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承诺”是结婚之后的事情。
小说把“巧珍”这个角色描写的近乎完美,使得黄亚萍不那么让人有好感,我觉得是不公平与合理的手法。巧珍追求爱情,爱慕高,最终没能如愿,但和另外一个老实能干的农民结合,应该有不错的农村生活;黄爱高,却因外部因素与高分手,是更大的受害者。她本人无法割舍与爱情无关的物质条件,也是自己不能收获美满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篇小说既是在说人要清醒的判断现实和理想并作出决断,又似乎在说在时代背景下人根本无法完全把控现实、理想以及自己的人生。我觉得作者所期许的未来,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在那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根据现实状况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再因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而许多人的人生被捉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