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曾经说过一个观点,大意是“真、善、美”三者中国人更注重“善、美”而往往忽视“真”,因为“真”会伤人而“善”与“美”不会。这种现象值得重视,基于虚假的“善、美”是不能长久的,根本还是要“真”。怎么“真”,我认为得有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机制。
一段时期内我在 YouTube 上看了方舟子了许多视频。说实话,我挺佩服和尊重他的。除了科普,他还经常“揭假”,意在“求真”。此外,他经常发表批评性言论,除了个人还有政府。我觉得这都很难得。最近他“打假”的对象是一个医生——张文宏。起因据我了解是那个医生的博士论文综述部分和另外一篇论文的内容相似度较高。
《卫报》最近一篇文章报道了张文宏,说国际媒体称他是“中国的福奇”。方舟子发推文反击《卫报》,说此文“肉麻吹捧”张文宏,简单提了张剽窃的事,把“报道写成人物宣传”。
英国《卫报》发了一篇肉麻吹捧“中国福奇医生”张文宏的文章,最后只简单提了一下,因为有人不满张文宏的防疫观点指控其博士论文剽窃,被复旦大学否定了。把新闻报道写成了人物宣传(记者貌似中国人),这么烂的报纸,还好意思要捐款,尽早倒闭吧。 pic.twitter.com/gCyO5dl3bK
— 方舟子 (@fangshimin) September 13, 2021
方之后的一则推文指出此文作者是一个中国人,他说“西方媒体负责报道中国事务的记者要么本来就是中国记者要么找中国人当“研究员”协助报道,水平和中国媒体也就差不多。”
我不确定此文作者是否是中国人,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以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可能写出好的报道和差的报道。关键还得看内容。
我读了一篇《卫报》的那篇文章,不能同意方的评价。我认为他偏颇了。(1)此文内容不在吹捧张文宏,而是指出像张这样的专业人士能够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言语传达关于新冠疫情方面的讯息,很重要也很有效。尤其特别的是张来自于体制内,“技术官僚”一般不这样说话。
(2)文章提到了指控张剽窃的事件,引述了复旦大学的调查结果,我觉得作为一篇介绍张的文章,已经足够。可以有一篇甚至多篇文章专门分析张是否剽窃,但此处简写也没有什么问题。道理就是,我们讲述张文宏这个人、这个著名医生的时候,可以有各种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而不是说一提到他就必须讲剽窃的问题。更何况官方的结论是否定的,即使你不认同官方的结论,那也是存在争议的一个话题,“争议性”就在于没有确切的且得到多方认可的结论。
方对《卫报》的“攻击”(“尽早倒闭吧”对一份报纸来说应该属于咒骂了)让我反感。大多数对媒体、报纸的攻击都让我反感。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 Trump 的很多负面消息,他也攻击这些媒体。这说明他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经不起批评。我认为只要媒体不是故意捏造“事实”和恶意诽谤人,它就有自由报道的权利。涉嫌诽谤的,可以通过法律武器去起诉。Biden 上台之后右翼媒体也有一些针对他的负面报道,我知道比较著名的是他“看手表”的举动。那他确实看了。不过我不觉得这会显著影响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和就业。
由于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所以过于完美的人和事值得警惕。怎么保持警惕?看待任何人、任何事的时候,最好是就事论事。否则就可能遮蔽掉讨论的主题,或者偏题。
网络上的“名人”,和现实中的名人一样,都有一群粉丝。“粉”(Fan)的问题就在于,它拉近了名人和受众的距离感,使人“过于相信”一个人的话,而立即接受一个人的观点或情绪。我们粉的对象,可能对或错;我们讨厌的对象,也可能对或错。所以我历来很讨厌“粉”、“黑”、“五毛”、“美分”等各种标签化的言语,似乎一个词就看穿一个人一样。我相信人是复杂的,除了极少数真正的“标签化”的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偏见。值得“名人”做的,是促进自己的受众多思考和具备开放视角,包容、千姿百态的世界可能更和谐、和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