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资中筠的自传《蜉蝣天地话沧桑:九十自述》。这本书夹叙夹议,不单单是近代史,更注重的是个人体会与反思;文笔优美,语言素雅,我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好些不太常见的词汇、成语及典故。
我最喜欢的是《资中筠自选集》,对我影响很大。在看这 5 本书之前,我隐隐约约有些想法;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一些培养,形成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她的《九十自述》很可惜无法在大陆出版,很多人无法买到。如果通过这本书第一次知道资中筠,读者很可能会去读她的其他书,包括学术著作。我则是通过她的《美国十讲》作为起点的。看完她的《九十自述》我打算再仔细看一遍她的自选集,那是很重要的评论文章,同时也是社会学研究论文。
《九十自述》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蜕变的,从一个螺丝钉变成真正的知识分子。同时,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样子,我觉得资中筠就是一个表率。现在让人兴奋的信息很多,网络上谁都可以是一个媒体,这是好事。同时,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沉迷于其中,那些信息毕竟不是知识,只可以作为参考,陷于其中并不合适。所以我在刻意的降低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把自己看书的时间延长一些。
“自述”主要侧重于讲述与她相关的人和事,对那时候的历史事件、背景也有涉及,不过并不是在讲历史。我认为很难得的是她的反思,比如文化革命阶段她刻意跟家里人保持距离的做法,没有回避,进行了自我批判。对的事情、错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天天都有,反省的作用是避免将来重复犯错,不需要过于后悔,因为发生的已经发生。“悔过”的心态要有,这能鞭策自己更好的前行。
我历来关注近代史,看了一些材料。现在觉得近代史不只是要看发生了什么,这当然重要;还要看为什么会发生,这很困难,是历史学家讨论的问题,我作为兴趣爱好至少应该多读一些。还有就是我们社会发生的各种现象,也值得思考。因为资中筠的书,我对美国社会以及政治也有关注。这个博客写了一些我的看法,我会继续写下去,算是记录和总结吧。
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自由、民主、科学、平等,我以为是应该被信仰和遵循的。今天看到一个推荐的视频,来自网易公开课,我没有点开看,根据其标题估计似乎是为审查制度找理由的。对于此我不以为然,而且历来如此。把它合理化,还有言论自由的可能性了吗?有的人或者媒体为了流量实际上做了一些“祸国殃民”的事情。
同时,我觉得增进沟通是必要的,党派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为敌的原因。哪怕是我们极为讨厌的人,不去了解其想法,我们也很难知道其真实的想法和需求。网络使人非常容易的给其他人贴标签,几秒钟就判断一个人,这并不实事求是。尽可能的真诚,然后保留一份善意,我觉得是促进人与人和解的基础。沟通的目的是取得共识,不是谁胜谁败,而是双方的公约数。共识的人群越来越大,许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这是我的期待。
这本书有少量地方有事实性错误,比如记错某个人去世的时间,或者错别字,应该是输入错误。记忆上有偏差,则是因为这是个人回忆录,无可厚非。这些问题瑕不掩瑜,我觉得整体而言其文字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是本好书。
顺便说一下,自己写的回忆录可叫 Memoir;别人写的某个人的传记叫做 Biography;自己写的自己的传记叫 Autobiography。Memoir 可能是聚焦于一段人生经历,Autobiography 则是侧重于整个人生,而且前者的作者可以是任何人,后者一般是名人。所以我觉得《九十自述》应该属于 Autobiography 了,当然说它是 Memoir 也可以。我倾向于后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