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晚上通过王志安的节目我知道最近河南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大学生叫救护车不过因为沟通方面的问题,她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那通电话录音确实让人听了不舒服,所以这个接听电话的人肯定是被很多人所指责的,没有问题。我立即想到的是,如果这个人是跟自己的领导、顶头上司说话,她肯定不会是这种语气和态度。
我也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人对人很和气,态度和蔼,这是有条件的。当面对一些不如他们的人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也就是说,那是善解人意是装出来的。我对这种现象也不是不能够理解。如果说我们处于社会的中间层,那么对于一个比自己“优越的”、特别是能够左右自己利益的人,肯定是很服从的;而对于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则态度肯定不会太好,或者,至少不如对那些更有“权力”的人态度一样好。
只不过我觉得这种区分也不要做的过于直白。抛开卑躬屈膝、曲意逢迎等等不得已或者自认为合理的做法不谈,我觉得仅仅是出于“善意”,就应该对各种人都保持客气友好态度。尽可能地以一种“平等”心态看其他人,这种“一致性”是不错的。对自己来说,主要是能够一以贯之的待人接物,而不是频繁转换,会让自己很累,且不论观感不好。
服务单位的人员尤其应该如此。我觉得很多人都见过那种“没好气”的工作人员,我以前所在的那个研究所的一个办公室负责人就是那样。可能是她每天接触到很多人,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很多人都没有好态度。不过我仍然不相信她不能调整,好好说话。她对待自己的家人,特别是上级,肯定是另外一种态度。我们每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服务人员的态度,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去纠正这种态度,银行柜台有个评分,可能有用。所依靠的可能就是这个人以及整个群体的专业性了。
专业性不足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往小了说,会影响一个部门、单位给人的整体印象;往大了说,就可能导致更可怕的后果,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事故。我去过一次天津,那里的一个地铁工作人员态度就很差,这让我对这个城市也没有好印象。这种影响是细微的,可以说无关紧要,却可以由小见大,至少其关于这方面的培训有欠缺。更不用说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个地方的人来给这个地方的整体素质作评价。虽然有失偏颇,可人就是这种有偏见的物种,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可能性去了解全貌,客观评价。还有人通过俗语来判断一个地方的人,我觉得这就更过了,属于先入为主,还没有接触一个人就提前判断了。
工作的人如果拿了一笔薪水,出于责任心就应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专业性。阳奉阴违或者不好好的履行自己的职务的角色,就是不专业的一个体现。我觉得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眼高手低”,我自己也曾这样,觉得自己做的没意义,自己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临到那时,又没有能力去接受挑战。把当前的事情作好,甚至作到自己能够展现的极限,我觉得就是一种好品质。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历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