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个晚上睡觉之前我看到 Google Chrome 推送的一篇新浪网上的文章,是转载自“环球网”的,标题是:黑了半天中国,掉下来的却是美国的“太空垃圾”。这篇文章的落脚点还是这样一句话:再次反映出这些西方媒体在对待中国时的“双标”。
搜索关键词“spacex junk australia”就可以看到不少媒体和网站对此事的报道内容。我看了《纽约时报》对此事的报道。应该说,这篇文章所转述的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应该是来自于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文章说的是 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其实,来自天生的太空垃圾,不管是来自于那个国家还是机构的,都会对地面上的人构成安全威胁。大家都可以发射东西到外太空,现在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想办法控制风险。
所以“环球网”那篇文章把西方媒体只怪中国而对其他太空垃圾来源视而不见,理解为“双标”,是不合理的。作者没有全面的看西方媒体对太空垃圾返回地球所构成安全风险的报道。而且文章开头说,“一些西方媒体却莫名其妙地蹦了出来,开始炒作说中国的火箭残骸会掉下来“砸向”地球,想以此妖魔化中国的形象”,也是不对的。(1)并不是“莫名其妙”。(2)何谓“炒作”?如果有很多媒体报道就是“炒作”,那炒作的新闻岂不是遍地都是?我觉得“炒作”的关键是捕风捉影。(3)“妖魔化”更谈不上了。
这篇文章应该是一个“自媒体人”写的。这样的内容多了,其实是在“妖魔化”西方媒体,让国人对西方媒体的内容完全不相信,不认为独立的媒体可以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前关于新冠病毒的一则报道,我确实观察到不少外国媒体相互引用,传播一个无中生有的理论。不过情况也不是千篇一律,有更正规的媒体在自己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报道。我觉得这就是职业操守的表现。
这还让我想起以前上政治课的一个小插曲。老师在台上讲解一个幻灯片,大意是:你看,CNN 在歪曲事实,抹黑中国。当时一个学生简短发言表达了不同意见。老师没有回应,后来不了了之。这篇文章的写法让我想起了那个老师,那堂政治课。
对于媒体的报道,我觉得如果确实是故意抹黑,当然可以提出来,义正言辞、有理有据的反驳。如果是报道错误呢?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误。确实有的外国人对我们的理解、认识不充分,甚至带有偏见,这没有太大关系。反过来我们对他们也可能没有认识的那么准确。增加交流和沟通才是解决办法,而不是相互不信任。越不信任越容易出现带有偏见的报道,这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更加不利于解决问题。
不能猜测类似前面举例的文章的作者是何种心态。我是觉得这篇文章并没有说透“为什么”。别人有什么说法,是否有道理,实际情况如何,等等都没有在文章中呈现。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国外的很多信息能够迅速的转化为中文内容,在国内互联网传播。可以说这些“转化”属于“二次加工”。这些“加工者”的操守、水平又不一定相当于专业的记者和媒体人,我觉得解决办法是:(1)让更专业的人员和内容凸显出来;(2)鼓励和倡导增加引用来源链接。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粗制滥造的内容,使中文互联网传播更多不那么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我们希望西方媒体客观报道,我们自己不是也应该比较客观吗?否则,难道等别人客观一点了我们再客观?如果我们的自媒体人可以很客观的介绍世界,让对方“汗颜”,那才是有志气的呢。不然,我觉得那就是仍然在消费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强化某种看法。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那种拓展我视角的内容和创作者,而不是那种强化我某种看法的人。前者有助于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事情变得开阔一点。后者则几乎相当于培训,是在灌输思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