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人其实都是挺有争议的,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有许多。我现在要说的就是方舟子。
从微博的时候我就关注他,没有特别关注他说的东西,但我知道他会有科普和打假,有很多确实有道理。使用 Twitter 后我也关注他,而且看过他分享的少数几篇他写的文章,文字很简练,有论据,看起来觉得比较可信。我订阅了他的 YouTube 频道,不能说每个视频都看完吧,但确实看的比较多,就看看他对各种时事怎么说。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打假韩寒系列。我也关注或了解他的批评者的说法,比如著名的罗永浩、崔永元等。
他在 Twitter 上发的内容和观点我不是完全同意,有的我确实无法同意,我曾写过文章来阐述道理。有的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或者是比较专业的内容,觉得没有必要去支持或反对,俗称“站队”,在我看来没有意义。
我只能根据他的推文感觉,他是一个比较“刻薄”的人,带刺儿,经常批评其他人。当然,只要他的批评言之有物,有道理,说得通,我觉得也挺好的。一味的吹捧,没有批评和反对意见,也不好。谁曾想,方舟子本人却是一个不能容忍批评和不同意见的人。我因为下面一则评论被他屏蔽了。我上面对他的“感觉”,是我被屏蔽之前就有的。
I was blocked because of this tweet by the person who keep criticizing others. It turns out that he can’t allow different opinions to his own. pic.twitter.com/p4QrfOD7xB
— Runsheng (@runshenghe) September 27, 2022
我的评论的起因是方舟子把王志安和胡锡进相提并论,我就调侃了一下方舟子和司马南,这两个人不是好朋友吗?
这些人,以及其他很多人,很容易被贴上“爱国”或者“不爱国”的标签。我很反感这种简单化。我觉得应该看看、听听他们做了、说了什么,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后再下判断不迟。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不少人都不喜欢看有违自己“理念”的内容。这也没有问题,我们不必要求自己非常的客观、公正。做自己认为对的、合理的事情就可以了。适当的保持距离我认为比较好,也就是不成为谁谁的“铁杆粉丝”。
“粉丝”对少数“著名人物”来说可能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群体。作为普通人,我倾向于不成为某个人的粉丝,喜欢看的我多看一些,不喜欢的我远离就好了。我比较欣赏的是那种可信度高的评论和观点,有理性之光在言语中闪现,而不是充满着情绪和仇恨。调动人情绪比较有效和容易,让人冷静下来思考则相对难得和困难。
我的评论是反对方舟子的那则评论的,没想到很快就被他屏蔽了。他也许想把自己的评论区“清洗”的变成一个狂热粉丝的秀场,不过这也佐证了我的一个预判,就是方舟子是一个气量比较小的人,不容置疑和批评。
我是个普通人,言论没有那么多的批评和反对声音。可是,在生活中难免出现有人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多听听这些不同的意见,无论它们听起来多么“没有道理”。其次,更重要的是跟不同意见的人去交流和沟通,使用论据、证据和逻辑来分析。我们跟人沟通,要么是为了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形成相似的情绪;要么就是拓展自己的视角和眼界,了解不同的思维及人生。如果没有兴趣交流和倾听,我认为允许其存在和传播也是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在许多事情上有不同意见,但仍然可以是好朋友,仍然可以聊天。
政治上因为党派和利益关系最容易形成相互攻讦的局面。传统政客会因为政见不一而相互批评,但私底下仍然保持朋友或同事关系。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客之间的关系形同仇敌,人身攻击如家常便饭般。这也算是政治活动的异化,大家关心的不是政策的讨论和辩论,而更关心谁占上风,谁掌权力。
普通人在网络上因为可以匿名,所以也变得“非此即彼”了,相互攻击谩骂的情况很常见。这其实是互联网普及的自然结果,不在意或者不去关心就好了,这跟不同意见还不一样。后者主要是反对的或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可能听起来不舒服,让人难受,但那恰恰是交流过程所必须的。我认为合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作出反应。前不久有个人在 Twitter 上跟我交流,说了几句我感觉对方语气比较冲,就停止回应了。后来看此人的推文,大多数都是类似的语句。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喜欢的完全可以忽视。不过认可这些人及观点的存在,也是对自己观点的尊重。
无论你说的多么有道理和多么接近真理,毕竟那不是终极真理,因而“挑毛病”的和反对的意见就有存在的必要。否则,只能表明你不是在探讨真理,等而下之的,说明你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喜欢被吹捧,没有胆量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声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