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上安装的国内的应用程序不多,安装了很多 Google 的应用,还有少量国外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应用。我最近安装了几个国产的应用,试用了一下。这些应用模仿了国外的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界面,但有个最关键的它们没有模仿:“吃相”和对用户的尊重。
我说的“吃相”,意思是这些应用特别喜欢给用户发送通知提醒,引起用户的关注,尽管那些提醒实际并没有什么。可能,保证自己的存在感,才可能从用户那里汲取到更多使用时间。但这里面让我总感觉到一点点“不真诚”。对比而言,我经常使用的那些应用不仅不怎么发送通知,而且还会让用户选择通知的时间,在其他时间就不打扰了。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对用户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视。
一种解释是说相比而言,国内的那些规模小的应用程序,不能跟那些已经很流行的应用比。它们要得到生存,必须具有相当的“侵入”(Aggressive)特性。也许是有道理的。我也不认为这些行为需要立法或规定去规范。我的一个猜测是,也许是用户不怎么“挑剔”,才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任何应用如果不频繁的提醒用户其存在,可能都无法获得成长可能。而且,发送提醒这种表面的“侵入性”,可能还无法跟数据收集这样的行为相“媲美”,后者对用户的威胁更大。
不管别人,反正我自己对这些“设计”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设计让我觉得不合理,我会尽快的将其删除,不让自己继续受其侵扰。比如说,这些年直播行业比较热,一瞬间似乎全部的应用都有了一个“直播”栏,稍不慎就进去某个直播间看直播。我知道跟风、模仿、一窝蜂的这些做法是赚钱的金科玉律,但这些做法让人觉得它们不是在打造一个重要的产品,而是侧重于如何尽快的盈利。
观察这种情形是可以感觉到差别还是挺大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赚钱生存一样。有的人无所不用其极,尽可能想办法赚钱,赚快钱,尽快的变成富人,享受生活。这也没有问题。还有的人比较有理想一点,或者表现得比较有理想,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打造一个产品或服务来改变、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个过程中顺带的赚了钱。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不多,而对于一个公司或企业,要想走的远,可能应该看的更远一些,给自己一些使命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