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杰伊·比姆》(豆瓣电影页面),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网上好评如潮。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电影,所以观众看起来才觉得震撼和有力量。一个人被冤枉成小偷,被拘禁时遭受折磨而死,他的妻子找到了一个律师求助。电影的英文名称 Jai Bhim 则是对印度宪法之父 Bhimrao Ramji Ambedkar 的一种敬称,电影里的律师和受害者一家也正是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获得正义。
电影让人痛苦的部分是被冤枉的人被折磨的场景以及妇女多次撕心裂肺的嚎哭的声音。相比而已,故事情节和结局很容易猜到。基于现实事件的电影故事,无法在情节反转和结局方面有太大演绎空间。比情节更显得一般的是电影的展现方式,或者结构。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间长度有限制,所以不得不很快的展现情节。当中的曲折和困难不容易看到。电影如果变成电视剧,则会有更多的细节描写。
我们在看其他国家电影的时候,无意有意的都会想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电影,或者如果在我国拍摄,会是怎样的。简单搜索了一下,印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以及机构。2021 年新的法案要求:即使审查机构认为没有问题的内容,一旦观众投诉,也可能被吊销电影“认证”。即使如此,这样一部有损警察形象的电影也在印度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互联网上映。电影里被冤枉的人是一个部落居民,这个部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被冤枉的遭遇。电影里施加伤害的是若干警察。我记得那个律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部门居民虽是“贱民”但不都是小偷,身份高贵者也有窃贼。同样的道理,警察也不都是坏警察。调查案情使真相水落石出,跟一个正派警察的参与密不可分。总之,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不应该成为我们与之相处的指南。
值得一看的是电影中常常出现的集会抗议场面,民众以此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与之并行的是媒体的报道,继而形成的对警察部门的压力。由此可见言论自由的力量。不能说看了几部电影就对一个国家或社会有准确深入的了解,不过我确信一部写实的电影,如果在情节方面创造出一些民众从来没有见过或很少参与的活动,是无法获得好评的。艺术创作确实应该高于现实,不过不能没有根基,尤其是这种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庭审场面我觉得有些显得随意,至少跟我看到的美剧里的庭审情节不同,可能电影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律师间的交锋。
前段时间 Trump 被起诉时我看美国媒体的报道,重复率很高的一句话是“没有人高于法律”。无论此人是谁,被起诉了就必须做一些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走司法程序。我认为这样很好。电影里凸显了律师的角色,其实他也是依靠法律为贫苦无权者争取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就应该确保全体人民都受法律的保护,也都受法律的制约和惩罚。我看美国人比较自豪的正是他们的“法治”(Rule of Law)传统,一篇评论指出前总统被起诉不仅不是民主的衰落,恰恰证明民主的强劲。有权力的人并不都是作恶者、坏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和弱势群体并不都是无辜者一个道理。我觉得得注意不先入为主的去看待一个人,而是根据事实去判断。然后,根据事实确保作恶者接受法律的惩罚,维护社会的正义。完备而可靠的法治体系和公正的司法程序,能够医治一个社会躯体上出现的各种病症,使创伤逐渐痊愈,社会恢复健康,向前发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