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让自己作一种思维游戏,比如说我觉得 A 是对的 B 是错的,那么我试着想为什么 B 有可能对而 A 不一定全对,然后我再反过来思考一遍。记得大概 10 年前那时候自己思维比较简单,自己心里面所认为的就觉得很对,有底气把它说出来。慢慢的,我在思考自己所认可的是否有问题,自己所不认可的是否有一定道理。这样不知道能不能够让自己局限性减少,还是会成为一种“骑墙派”,怎么说都有道理,故作中立。
通过与人沟通或者听人说话,我能够发现对方的某种局限性,即对方所认为“千真万确”的东西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思维与解读。比如说许多人期盼的进入体制内拿到稳定工作这件事情,可能确实会很不错,工作轻松而待遇好,不过也不一定,跟很多客观因素与外部条件有关,最重要的还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一个人可以平常心应对的工作,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无法忍受。所以所谓的“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很可能因人而异,并不是一定绝对好。反过来,稳定轻松工作确实有其吸引力,从这个角度又能够得出另外一套结论。
许多事情存在或出现在社会和生活中,有其一定的道理,或者是某些原因导致的。我不认为存在的就合理。这里,“合理”是考量了我自己的价值观;而“道理”则跟我自己的喜好无关,我能理解它,尽管我可能不同意。我发现如果常常思考人或者事情背后的道理,从别人角度看事情,能够降低自己的“愤世嫉俗”的感觉,即似乎怎么大家都是傻瓜和笨蛋。其实大家都是精明的聪明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都像是在“盲人摸象”,看到的只是局部,得出的结论也是带有偏见的?这可能是常态,而且这种局限性不因人而异,似乎是普遍的。同时,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每个人不一样,导致有的人的观点比其他人更有价值,也是事实。所以承认自己的这种局限性很有必要,虽然挺难的。我发现自己经常显得理直气壮甚至有“得理不饶人”的气势,现在反思实际上大可不必,自己也有考虑不周全的方面,自己所坚信的也不一定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得允许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哪怕自己确定它们没有道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