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15的博文

罗辑思维 你怎么还信中医 118

以下是我在看这个视频过程中记的东西。 通过直觉得到因果关系 心理聚焦行为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 安慰剂效应 盲测(双盲对照;随机;大样本)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科学的方法论 心肝脾肺肾 王清任 现代思维特征:数据化(协作体);认真(讲事实,讲逻辑)求其极致;开放性。 《一课经济学》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有登录以前经常登录的豆瓣和知乎,并没有觉得少了什么,反而感觉更好。现在,Android手机上的Twitter、Instagram和Whatsapp应用也已经删除了,我在想,把Google+作为唯一的社交网络未尝不可。至于阅读内容,我觉得豆瓣阅读很不错,有许多免费内容在不断推出。知乎和其他内容都可以通过Inoreader订阅获得,少了登录点支持和写答案的冲动。 简单生活并不容易,有一天晚上广播里提到了《断舍离》这本书,讲的好像就是尽量地过简单生活。其实网络何尝不是这样?好在在国外社交网络上没有任何认识的朋友,而国内的平台又对我没有丝毫吸引力了现在,我觉得如果我能够从Google+获得一点点惊喜就很不错了。当然,YouTube很好,我不仅每天在看,还可能会不断上传视频。360度视频真的很酷,看演唱会的时候就像看看地下观众的热情。 Inoreader也有点像Twitter,比如新闻和网站的订阅,会不断有新的内容被推送出来,打开Twitter也是一样,时间线上热闹异常。可是,仔细想一想,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在意并认真阅读吸收的呢?退一步,有多少自己真正点开链接读过呢?无法否认的是,Twitter简化并公开了人们交流的途径,是分布消息和链接的好渠道。而Google+的出现,是对以上链接的一次重新评估,倘若用户打开Google+看到的每一天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的确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访问这些网站?我的一个感受是,这些更全面。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觉得,只有来到一个离地球足够远的地方,远到可以看到整个地球的位置,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震撼,而这种美与看到泰山的美又不一样。

柯文哲TEDx演讲:生死的智慧

刚才看了一个TEDx视频,演讲者是台湾的柯文哲,主题是:生死的智慧。视频我分享到了Google+。 是一个很好的演讲。作为一个医生,见惯了生老病死,然后逐渐对生死有了理解。下面是视频播放过程中我截的两张图。 柯文哲在演讲中有一个感想很生动形象,讲了他吃了一顿很贵的饭,第二天发现花大价钱吃的东西都变成了和以前一样的大便。调侃地说,人生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坨大便。 就像作为一个医生无法改变生老病死一样,人是无法改变最终死亡的结局的,所以要把人生当成一个过程来过。一个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让病人过得好一点,发挥出自己作为医生的作用。而一个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人生有一点点意义。

智能手机用的还是网络服务

现在经常看到或者听到有关微信的话题,最近的一次是在饭堂吃饭,电视里面有个广告讲如果如果玩微信赚钱。我是很晚才注册微信的,因为我之前一直使用非智能手机,直到有了一个ZTE的智能手机。在微信上关注了大概20多个公共账号,发了3个链接,赞了2-3个人的帖子,然后就再也没有活动了。微信的公共账号类似于以前的博客订阅功能,而且还没有RSS阅读方便;好友间的微信聊天和短信及QQ如出一辙;消息的传播也是封闭的,点对点。总之,对微信我没兴趣。 现在我的那个智能手机的作用是,看电子书,听广播,还可以玩一下Threes游戏,平时使用的还是那个NOKIA手机。再考虑以后要买一个好一点的手机,主要是拍照功能要好一些,我喜欢随手拍照片。可惜现在没有拍照功能很好的非智能手机,否则我肯定要买一个。一直认为NOKIA的非智能手机很不错,但现在都在做智能手机,大趋势呀。 比较喜欢非智能手机的原因是,我觉得智能手机把事情复杂化了。当然在可玩性上,智能手机相当于一个电脑,甚至比电脑还好玩,可是,单就使用上,我觉得安装很多应用有些多此一举和浪费时间。点开这个应用又点开那个应用,很麻烦不是吗。而且,手机制造商为了赚钱都想圈出自己的用户,而对生态系统又没有很好经营。比如我的那个手机,Android深度定制,至少从UI设计上就很不美观,更不用说Google多数应用都无法安装这个事实。这一点可能不同品牌的手机体会不一样。 此外还有两个原因应该是我不喜欢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第一,没有足够的钱。这是事实,如果有足够的金钱,我准备买一个至少照相和摄像功能较好的手机,我觉得这是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此外就是接电话发短信,看电子书听广播听音乐,没有太多额外的要求,甚至没有网络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因为每天可以通过电脑上网。 第二,我需要的应用都不能用。智能手机说到底还是网络服务的载体,不管是什么样的智能手机,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网络服务的需求。否则,非智能手机就能够完成的任务为什么需要一个价格更高的手机去实现?当然不排除现在手机也能够作为身份象征的载体这个可能。我的很多网络活动都和Google相联系,现实是,在中国大陆根本无法使用Google所有服务。所以,我基本上可以不用智能设备,因为问自己为什么要买智能设备的时候,我不知道用它来干什么?

随手拍的几张照片

手机拍摄,地点分别在地面、窗外和楼顶。    

我看科幻电影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科幻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星际穿越》。那是一次出去买东西还是做什么,具体记不起来了,转到了广州岗顶。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显示:天河电影城。以前去过好几次,没有找到电影城在哪里,原来是在上面的5楼。然后就进去看了一下,打算是看一个电影。不知道《星际穿越》正在上映,觉得名字不错,就看了这个电影。当时恰逢星期三,电影票半价,50元看了这部电影,比较划算。一开始看就很激动,要到土星去,穿过虫洞,还有黑洞,落到另外一个星球,等等。看完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值的一个电影,是碰巧看的,体验很不错。 后来《星际穿越》成了2014年度的热门词汇,很多人关注到这部电影。我看完的第一印象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爱,围绕着爱讲述了一个人类自救的感人故事。可能很多年以内人类都不可能去到另外一个星系,甚至最近的恒星人类都很难到达,但是通过这种科幻电影,晚上仰望星空的时候,看着那些星座和著名的恒星,心中会有一种憧憬,很美妙的感觉,可能在将来人类真的能够去到那里,或者那里本来就有生命。 在这之后,搜索了相关的科幻电影,主要是类似于“最伟大的科幻电影”这样的推荐。《超时空接触》讲的是和外星人联系,主人公致力于科学探索的精神给人印象深刻,后来牵涉到了有关信仰和神的内容。《2001太空漫游》经常被排到第一的位置,如果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看到这部电影的确很震撼,太空的场景比较逼真。电影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开始是人类祖先的生活场景,后来是月球基地,在后来是在宇宙飞船上。主要是最后一部分没有看懂。《12猴子》非常不错,很好的一个故事,未来人回到过去企图拯救人类。一开始频繁出现的梦境在最后成为了现实,精神病院的那一段很有意思。《星球大战》看了几部,还没有看完。 归结一下,我所喜欢的科幻电影我认为还是那种宇宙飞行类的,去到另外一个星球的故事,比如最开始提到的《星际穿越》。所以,《神秘博士》里面的剧集,我倾向于喜欢看博士去到另外一个星球或星系的,而不太喜欢看那种充满神秘或恐怖题材的,回到过去遇见历史名人这样的我觉得也还不错。 对于看电影,我还有一个看法和以前不太一样。也就是,我不在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电影或者看书。总以为电影或者作品在宣扬某种崇高的精神和事迹是不对的,即使有那也需要自己去感悟,没有感悟到非常正常,大多数电影都是消费品,少数的属于艺术品范围的自然会沉淀下来。希望从电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