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3的博文

M3GAN

电影《梅根》( M3GAN )我觉得算是一个惊悚片,不恐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情也还不错,值得一看。 有两个方面的话题支撑着电影。首先是智慧机器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威胁。现在 AI 很厉害了,不久之后可能无处不在。有没有必要担心 AI 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来破坏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其次,是作为家长或监护人的成人,如果逃避跟青少年的沟通,留下的空间就可能被其他东西所占据,电影里是机器人梅根,实际生活中则可能是其他好或不好的东西、思想。现代生活节奏快,成年人容易因为工作原因而不得不疏离自己的孩子,这可能给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双方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有问题,何况两者皆失德情况? 电影好看的一个点,我觉得是梅根替小女孩出头的情节,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因为受过欺负的孩子在学校里都希望有个人能够替自己出气。梅根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导致了一个男孩子的死亡。小女孩后来离不开梅根的原因,她自己说是因为和梅根在一起,自己感觉对方的眼里只有自己。可见,敷衍的做法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容易察觉出来。如果真的希望跟一个人建立关系,把对方置于重要的位置上还挺关键的。没有人不愿意不被重视和关注。

撒谎

YouTube 的算法虽被人诟病但确实有时候挺厉害,就是它能推荐到用户真的觉得不错的视频或频道。多数情况下推荐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可能就是跟被推荐者一样的一群用户看了某个视频后又看了另外一个视频,所以这个用户可能对此感兴趣。周末的时候我看了一个华语的政论视频,一眼看过去也没有觉得什么的,侃侃而谈的样子。下方评论有人还说自己主要就看这个频道,从中受益许多,有的还顺带附上一点“打赏”。 关于政治和时事评论类的视频以及其创作者(YouTuber),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评定标准就是此人如何看待 Trump 在 2020 年选举中的做法以及此人是怎么做的。被起诉的 Trump 因为涉嫌参与 1/6 国会山暴动的事情 也可能 被 DOJ 起诉,此外在佐治亚州他还涉嫌企图推翻该州的选举结果。我理解 2020 年底、2021 年初那时候有不少人希望 Trump 继续干四年。不过他没有能够获胜,然后就看到很多人的“丑态”了,其实也是“原形毕露”。 跟“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联系最紧密的一些人,有的希望重新选举,或者希望 Trump 做一些操作,因为他已经“仁至义尽”了,更多的是 重复 Fox 新闻的谎言 。其实 Fox 新闻的那些主播知道自己说的关于选举舞弊的说法是 假的 ,重复这些谎言的人里面,应该有一部分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总之,我们发现这些人其实毫不在意民主政治的基本流程和根基问题,而只是不希望 Trump 失败,更不希望自己的受众听到他们不希望听到的东西,没有了受众他们何从牟利呢。 好像是 PBS 的一个纪录片就说道,Trump 对于任何他没能获胜的竞赛,都称之为“舞弊”。这个人看来是输不起,输了也不敢和没胸襟去承认,跟他之前的所有人 都不一样 。Trump 和他的“同道中人”所攻击和拆解的其实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之一——公平竞争的选举制度。此外,还有法治。要是不承认失败,死不认错,那么何必再进行下一次选举呢。搞定军队或者控制暴力机器不就好了吗?我对这些鼓吹民主的人是非常失望的,又觉得挺好笑,他们居然嘴上还崇尚民主和自由。 这也难怪他们都极其讨厌“主流媒体”,因为主流媒体都没有跟着他们一起撒谎和传播阴谋论。恰恰因为这个事实,所以我觉得主流媒体的价值仍然存在,是识破和戳破许多虚假谎言的很好的参考依据。常识告诉我们,一大群人一起配合着撒谎是不可能的,更可能

扭曲

回想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后,我在想:人是不是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比如自己道德优良,价值观正确而合理,素质优良,而对别人却又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和结果。反正我自己是这样的。 比如自己出去运动跑步,看到别人没有去,心里面会给自己一个好的评价,而认为对方浪费时间,不爱运动。等到自己不去跑步的时候,就会有原因——确实无法跑步的原因——以及自己想象的原因,即借口。第二个例子是,自己手上有垃圾想要丢掉却一直等到垃圾桶再丢,这给自己一种感觉是自己爱好环境、讲卫生、素质高,这时候有的人——恰好做法不是自己这样的——在自己眼里就是相反的。而等到自己也不怎么讲卫生的时候,自己肯定有说法和理由,没办法才这样,或者耍赖,说别人这样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也这样。 这种心态应该是相当普遍的,容易让人觉得自己不错。这种心理机制的深层原因我不知道,不过它确实扭曲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视角。自己跟别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不过通过扭曲视角,自己变得生动可爱、道德高尚,而别人可能恰恰相反,面目可憎而且素质低下。 在工作中我们有时候试图去帮助一个同事,到头来没有去帮助他,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只不过自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因为自己的理由完全可以说服自己和其他人。如果一个工作环境中大家都是如此,时刻防范着别人,或者不怀善意的看待同事,这样内部消耗的成本就巨大。主要是不利于集体的进步和成功。这时候个人的“蝇头小利”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全部位置,集体没有了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 很难说让一个人改头换面,变一个人似的来工作。这需要个人的反思和努力。一个值得自己时刻注意的事情就是,自己并不一定比别人高尚、努力、正义,我们常常给自己一个标准,给别人一个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标准扭曲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样子。这是因为有这种扭曲,所以我们不容易认识真实的自己。应用到工作中,其实就是扭曲了我们对待工作和同事的心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而完全不顾集体和大局。一个团队如果想成功,是很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如果没有凝聚力,团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就没有了战斗力。

如何为一个微软 Teams 群组创建一个 Outlook 群组

微软 365 的两个主要的应用是 Outlook 和 Teams,两者都能够让用户创建群组(Group)。一个差别是,用户在 Outlook 里创建的群组,可以在 Teams 创建一个对应的群组。前者方便用户给群组的每个人发送邮件;后者则可以让大家聊天和开会,以及分享文件。文件都可以通过 SharePoint 访问。下图就是用户想要创建 Teams 群组时,可以选择右侧选项,从一个群组去创建,此群组就是 Outlook 里的群组。 可是,如果用户先创建了一个 Teams 群组,再想创建 Outlook 群组就比较麻烦了。有人在微软社群里问了 这个问题 ,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实,几乎不可能从 Teams 群组创建 Outlook 群组,至少我之前没有成功过,没有找到相关的按钮。 我现在发现了一个技巧,似乎能够解决此问题。首先,创建 Outlook 群组时,用户需要仔细的挑选一个邮件地址,@ 符号之后的构成是:公司名 + onmicrosoft.com。@ 符号之前就取决于用户的选择了。用户只能创建公司组织内唯一的用户名,不能重复。 其实,每一个 Teams 群组也有一个对应的邮件地址,只不过很不明显,我感觉它甚至是隐藏的。因为用户创建 Teams 群组时不需要考虑地址问题,群组的名称可以是重复的。然后,其背后的邮件地址则是唯一的。如果用户的 Teams 群组名称比较特别,通过测试,就能够找到那个群组的邮件地址。以后就可以向这个地址发邮件,群组里面的所有人都能够收到邮件,类似于 Outlook 群组的一个主要功能。 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当用户创建一个 Teams 群组后,在一个组织内部就会有一个邮件地址分配给这个群组,即使创建者没有去设定。我测试了一个新的 Teams 群组,没有发现其对应的邮件地址;可是我之前创建的一个群组,则有一个邮件地址,说明至少某些情况下是可行的。 避免这些麻烦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想要创建 Teams 群组时,记得先去 Outlook 创建一个群组,这样就很容易创建对应的 Teams 群组了,而且后面自己既可以给群组里的每个人发邮件,也可以跟他们聊天和开视频会议。

沟通的经验

是不是容易因为相互之间没有理解清楚对方的意思,而导致争吵呢?我觉得这是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我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就是会直接而立即的去根据别人字面的意思理解对方。其实,很多人并不和我一样,用相对准确和充分的话语来表达自己。交流过程中,人们常常容易遗漏掉关键信息。这容易让我误解别人。我仔细考虑了一下,大概有两方面经验值得吸取。 第一,不少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交流感受,而不是解决问题。那些遗漏掉关键信息的对话,对方很可能不是为了要寻求解决方案,而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感受、想法传递出去,获得认同。我一直用解决问题的态度对待,其实是很傻的做法。这时候其实只需要倾听,多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已经很足够了。 其次,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如果确实要提供帮助,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对方的信息是第一位的。断然地给出建议或下结论,显得自己没有城府,思维相对简单。因为许多事情都是相当复杂的,一个人没可能把这种复杂性立即暴露出来,需要时间等待。更何况对方还可能故意隐瞒一些信息。这时候我似乎往往比较着急于结果,而跳过了中间的搜集信息的阶段。我认为这也是很不好的。 当然,如果大家都如我所想象的那样,使用准确的文字或语言表达自己的情况,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可是现实不是如此,只言片语的信息和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接收者如果不慢慢的去接收和理解、探索,是容易出现偏差的。

搜索和 AI

Google 搜索里面的 AI 对话功能我还不能使用,不过根据我这些天来在 Docs 里使用 AI,让它帮我写一些内容的经历看,我觉得 AI 不是取代搜索,而是使搜索变得更强大和好用。 我试着让 AI 帮我想一些点子,内容是跟我工作相关的几个方面,它以归纳的方式把比较关键的方面都考虑到了,其实我可以顺着这些来进行延展,整体的框架就不需要我去了解和构建了。这种搜索信息然后将其归纳出来的能力,非常让人觉得奇妙。其实这也是 Google 一直说的 使命 ,只不过以前 Google 是以搜索的方式呈现链接,构建用户和网站(及内容)的桥梁;现在 Google 依靠 AI 将桥梁变成了“传送带”,都不需要用户去访问链接就已经把内容整理好然后呈现出来。这种搜索体验我认为更好,效率更高。用户依然在搜索,只不过最先看到的是内容,而不是一个个链接。 如果我们介入一项自己不怎么熟悉的领域,或者需要对自己所工作的领域作整体性的概括,以前我们很可能需要查阅资料,包括网页、论文甚至书籍。有了 Bard,简单问一下这些概括性的内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AI 不会面面俱到和具体到细枝末节,不过这种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所需要的。但这一方面我就感觉 Google Docs 因为 AI 会变得很厉害。以后 Google Sheets 和 Slides 也都会有 AI 方面的功能,方便用户更快、更好的创建文档。 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 Google Bard 能够在更多地区使用,欧洲可能是因为隐私保护和数据立法方面的情况,许多国家都还 不能 使用 Bard。

蓝标

看了一下 Twitter 的账号保护措施,电话号码收验证码需要开通付费的 Twitter Blue,幸好有一个 App 验证,使用 Google 或微软的都很不错,不需要花钱。一些人不希望泄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其实这种 App 验证更好。我昨天下载了自己的 Twitter 数据,不希望自己的账号那天消失了。即使不怎么使用它,增加一个保护措施也是好的。 对于 Twitter Blue ,应该说 Twitter 的重度用户有可能会用。它有的功能确实不错,付费使用体验更佳。唯一让我觉得不太合理的是“蓝色对号”标记。各种莫名其妙的账号,这是因为是付费用户,就有蓝标在旁边,增加了此账号的可信度。我觉得普通用户就是普通用户,无论付费与否都不应该有此标记。这也许能够激励用户付费使用 Twitter,不过这招也不高明。

Gmail / Google Docs 的“帮我写”功能

通过 申请 加入 Google Workspace Labs,我现在也能够使用测试版的"Help me write"(帮我写)功能了。测试它写了几封邮件,中规中矩,挺不错的。跟 Notion AI 相比,缺少了翻译文本的 AI 功能。它也不能写英文之外的内容。不过 Google Docs / Gmail 里面的 AI 是免费的,不需要每月 10 美元去使用。 在办公应用里使用内容生成 AI,要比简单的对话聊天有用的多。不久之后,可能我们看到的邮件讯息有不少都不是人自己写的,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检查就可以发送由 AI 写好的语句妥帖的内容。以前使用 Google Assistant 从来没有想象到 AI 技术的进步有这么快! Google 的服务(及产品)仍然是让用户免费使用 AI 等先进技术的最好载体。所以今年 I/O 一个核心话题就是 AI,AI 能够在多个 Google 服务里发挥作用,包括其赚钱的服务 Google Ads 。普通用户只会觉得 Google 的服务越来越容易使用,越来越好用。 手机设备 Google Pixel 被一些评论者称之为" 最智能 "的手机,是有一定道理的。手机所承载的服务,其智能与否,决定着用户生活的便利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因为在 AI 方面的投入,Pixel 手机也肯定会越来越功能强大,以前不可能的事情未来很可能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