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0的博文

每周跑步 2 到 3 次

昨天晚上我跑完一段距离再进行第二次跑步的时候,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自己并不觉得累,身轻如燕,似乎能够跑更远距离。实际上我跑了 1.54 km,但这种感觉是明显而新鲜的。我希望能够经常感受这种感觉。 这一个月我试着每个星期跑步 2 到 3 次,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困难实现,诀窍在于一定要在周末跑一次,星期六、星期天的早上或晚上,有四个时间点足够选择。如果周末跑两次,一个星期跑 3 次就比较容易了。 8 月份天气比较热,我希望自己在天气变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这个水平,每周跑步 2 次以上。我以前觉得在操场跑步是最好的,安全、跑道也平整,现在我觉得户外跑步也不错,甚至可能更适合自己。操场跑步容易让我觉得疲倦。这些条件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关键在于自己能够开始去跑步。其实有时候即使没有跑步也没有关系,因为步行到跑步场所也需要来回 40 分钟,作为散步也是不错的。 昨天我在《FT 中文网》读到 一篇文章 ,作者谈的是阅读的意义。我觉得和跑步等其他事情一样,这些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需要自己从中找到某种意义,然后才能够真诚地、长久地执行下去。

Google Chrome 浏览器的字体设置问题

Google Chrome 更新到 85 版本后界面显示字体变化了。最明显的变化是 Google 搜索结果的字体和 Google Docs 的显示,中文都成了“微软雅黑”的感觉,字大而没有棱角,我觉得是很不好看的一种中文字体。如下图所示。这时候 Chrome 的字体设置 是:Arial、Georgia、Arial、Consolas,和以前一样。我发现问题出在第一个字体 Arial 上,即“标准字体”的设置。 解决办法很简单,把 Chrome 标准字体更改为宋体(Simsun)或新宋体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变,Google 搜索和 Google Docs 的中文就以宋体显示了,如下图所示。我认为宋体、新宋体是比较好的显示中文的字体,看起来比较舒服,适合于阅读和输入。 Amazon Kindle 的中文书籍有一种显示字体叫做 Droid Serif,也很好看。 对于英文内容,宋体并不适合显示,Google Docs 默认的 Arial 就很好。 在 Google Docs 里建立的中文、英文内容,如果保存为 PDF 其中文文字会以 Arial Unicode MS 字体显示,我觉得也不好看,这种字体对中文的显示并不符合一些字的常规写法。这种情况只有在保存文档为 PDF 会发送文档给别人时才会显现出来,自己看并不感觉到奇怪。目前我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保存为 Word 文档之后再把中文字体修改成宋体。

叶公好龙实属正常

今早一熟人造访我家,抱了一只宠物狗。我并不怕小型犬类,可是仍然觉得一只陌生的小狗在我家里到处转,站在、躺在客厅沙发上并不妥当。她们走后我清洗了沙发坐垫,不然自己再坐那里会觉得不舒服。 爱狗人士对于自己的宠物可能觉得特别亲切,就像亲人一样。我也认为自己家的小狗、小猫特别可爱,我愿意和自己的这些小动物适度亲近。不过事实是,其他人并不这样认为。我想如果我把自己喜欢的宠物带到其他人家里,对方一定没有像我自己看待宠物那样“有爱”。所以,我觉得一个基本礼节是,不要贸然把自己喜欢的宠物带到其他人家里,无论对方是否喜欢宠物。 不只是宠物,甚至是小孩子,自己看自己的小孩怎么都觉得可爱动人,但是其他人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感觉,甚至心里面是讨厌你的小孩子。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小孩——溺爱过度的或者是比较淘气的——带到别人家中玩,实际上给主人家带去很多麻烦。 我的意思是,对于宠物、小孩子以及自己喜欢的事物,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就不一定。这中间隔着一层东西。同样是宠物、小孩子,如果变成自己的,感觉、感情会不一样。血缘关系或者在感情上的投入,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尤其是宠物、动物这种比较容易带来卫生麻烦的对象,不应该随意的进入陌生环境,让对方不好应对。 这可能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定界限的例子。每个人的有些领域,是不可以擅自侵入的。 我说我喜欢小狗、小猫,但是对于别人带来的小狗、小猫,又特别希望避而远之,可能会被认为是“ 叶公好龙 ”的表现。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个成语,觉得它并不一定是贬义的。对于龙,以及前面提到的小狗、小猫等对象,我们可以抽象地喜欢。比如说,喜欢龙的霸气、伟岸,猫狗的可爱、萌。可是,不喜欢具体的龙或者猫狗,特别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自己没有倾注感情的,这也很正常。难道是,自己喜欢猫和狗,就应该对所有的猫狗都一样喜爱才行吗?我觉得自己无法做到。 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也会喜欢自己可爱的宠物,自己的宠物可能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爱护的。 我晚上跑步的时候有时发现一些人随意的把挺大的宠物狗放在路边甚至路上,这是一种极为低素质的行为,可能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不恰当。老梁的节目提到了此处,但不是本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所以我只是提一下。 注:我是 5 月中旬写了这篇文章的大多数部分,一直存为草稿。我看到老梁的一个直播 视频 的最后

网上问政挺不错

时不时我会搜一下家乡的政府网站,那里面有一个“网上问政”栏目非常活跃,县城和村镇里面的事情有好多都报告在栏目里,然后得到答复和解决。县里面不同部门处理事情的情况会有一个排名,列出最好的三家和最差的三家。 老百姓关心很多方面的事情,比如说扰民事件、自来水、公路以及建设项目等,有很多是非常个人化的,还有一些建议,我曾经也提过一个。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对补贴方面的事情提出疑问,他认为应该透明、一致,防治贪污。 网络上进行交流的好处是缺少情绪的爆发,人与人如果面对面沟通的话,有时候容易激动,讲不清话。现实中去办事或询问情况,有的政府部门还可能爱理不理。在网络上相对理性的说出自己的担心和看法,然后得到答复,应该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 网络上处理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有一部分可能并不能让人满意。我觉得如果这个问政平台有一个反馈渠道,让老百姓(当事人)为来自政府部门的答复进行打分的话,可能更好。不然,到底是否真的理解提问者的需要并切实去办了事或向其解释清除,其他人无法判断。 地方政府平台上的网络问政,还存在一个改进的方面就是其事物的繁杂和个人化。我觉得问政也是我们的媒体记者的工作内容,他(她)们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通过调查能够汇总出一些比较普遍而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的传播,也是可以起到问政、改善民生的作用的。其他地方我不清楚,至少我出生的县还没有做到这样。 无论如何,这个平台也持续了好多年了,覆盖了我们整个市的范围。而且让老百姓有地方讲述自己的难处并进行积极的回应,我认为是不错的。

个人慈善捐赠事业

我查看了 Amazon 创始人 Jeff Bezos 前妻 MacKenzie Scott 大笔捐赠的新闻。她已经承诺捐出自己 350 亿美元( Google 搜索 显示她总资产为 600 亿)资产的一半,这一次捐出 17 亿,投入 解决种族不平等 的事业中去。她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她是这样说的: There’s no question in my mind that anyone’s personal wealth is the product of a collective effort, and of social structures which present opportunities to some people, and obstacles to countless others. 我理解大意是说,任何人的财富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是社会结构的结果,这个社会结构向部分人提供了机遇,却成为无数人的障碍。 一个社会中财富往往是由少数人享有的。这些人中有部分人却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财富最好的归宿应该是社会。自己通过社会积聚了金钱,自己也有责任将其返还给社会,解决社会甚至人类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 这个看法我是从资中筠介绍美国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所了解到的。最早的有著名的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基金会,现在比较著名的有盖茨基金会,慈善家则更多,如巴菲特、布隆伯格。 这些人把大笔资金拿出来投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事业中去,解决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种族问题今年在美国有一个大的爆发,很多人进行了抗议。这是 Scott 捐赠的背景。Scott 的捐赠又有 与众不同之处 ,她的捐赠并没有特别强调改变未来,而是给当下做工作的人以实际的帮助。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有大笔捐赠投入到健康、创新、教育等 五大领域 ,让贫困人口能够使用到 COVID-19 疫苗符合他们工作的主题,所以盖茨基金会 最近捐出 1.5 亿 。从 PBS 的电视节目也可以看到很多基金会投入资金支持频道,因为电视节目有教育作用,或者培养知情的公民。 捐赠作为慈善事业的一部分,并不是简单地拿钱出来就可以了。首先是选择捐赠的对象,其次是如何用好这笔钱,就像研究如何赚钱一样需要有专业人士参与。慈善捐赠的重要机制是保持彻底的透明度,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每一笔钱的去向,政府也是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捐赠者通常可以 豁免部分税务负担

屏蔽 TikTok 的想法让人沮丧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写于 7 月 24 日以前,屏蔽 TikTok 的想法现在(8 月 7 日)在美国几乎已经成为 现实 了,所以文中的内容可能并不符合当前实际,但我的看法没有改变。 我今天看到两则与 TikTok 应用相关的新闻。 一则新闻 说印度的 Google Play 市场排名前 10 的应用有 7 个是 TikTok “替代版”应用。说明在印度政府 屏蔽 了 TikTok 之后用户努力地在寻找其替代版本和类似的服务。TikTok 现在确实是非常流行,根据 一篇观点 文章引述的数据显示,3 月用户在 TikTok 平均花费 476 分钟,仅次于 Facebook 的 564 分钟。背景信息是最近 Trump 政府有考虑以隐私为由封锁此应用。作者则认为如果真的实现封锁举措,一方面会对中国的科技公司形成“寒蝉效应”,更重要的是打击了美国的社交网络市场格局。 我没有使用 TikTok 的习惯,Google 旗下 Area 120 开发的一个模仿 TikTok 的应用我也觉得没意思。可能我比较喜欢长一些的视频而不是短视频,短视频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容易让我觉得特别尴尬。不过,我仍然很反感这种封锁、屏蔽的举措及想法。 对 TikTok 的屏蔽或有此想法的人其背后有很多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国家层面的考虑,或者欠缺考虑、虚张声势,等等。我无法一一说清楚。我觉得如果在隐私上有担忧,完全可以调查、裁决、惩罚、责令改正,为什么考虑让用户无法使用此服务的选项呢?然而,我觉得我们也无法对别人的做法和想法有什么不满、不屑。毕竟,很多服务在中国已经很多年无法访问了,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Gmail。 这种封锁、屏蔽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让人沮丧。我看到有媒体评论说世界互联网可能趋向于分崩离析,各自自成系统,封闭发展。希望这个预言不会成真,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政客们的决策,影响的最终还会是他(她)的民众。我觉得民众——至少属于用户的那一部分——似乎成为了被裹挟的对象,政客可以让一个服务触及到这些人,也可以下令断绝一个服务与这些人的联系。一般认为政客是代替普通民众治理国家的人,执行的是民意。我的疑问是,这真的是民意的表达吗? 唯一能够说得通的理由,就是民意是很容易被政客所利用的。我认为 代议制 政府是一种比彻底的民主制度更先进的制度。民众选择自己认可的人成为政客,他们代替民众治理国家

分两段跑了 5 km

跑步的时间和距离是一个重要指标,尽管我觉得跑步者不应该太过于纠结于自己跑了多久、多远。因为跑一段时间后,时间和距离自然会上涨,这是可以体会出来的。昨天晚上我尝试跑了两个段落,加起来一共接近 5 km。这是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突破点,在操场上这一般需要跑 10 几圈。我的基本目标是一次性可以跑 5 km,而且速度适中。 目前我只能比较慢的跑完这段距离。关于跑步的次数,我希望自己能够一个星期跑 3 次,两次在晚上,一次在早上。使用 Google Fit 我可以知道自己一次跑了多久和自己的步伐,以及跑步路线。走路的步伐最好是在 9:00/km,跑步的步伐我一般在 5:45/km,不快,但我觉得自己最合适。 我曾经纠结于在哪里跑步的问题,后来发现那并不是最关键的。许多人在马路上或马路边跑步,我觉得不好,但也是一种办法。PM 2.5 值高的天气似乎并不适合跑步等户外运动,不过我曾看过 一篇文章 说即使有空气污染,运动的益处也会超过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总之,只要想办法,很多对跑步不利的外部和内部因素都可以克服或者忽略。 我挺喜欢看田径中的短跑锦标赛,比如 800 m、1 000 m 之类的,运动员跑的都相当快,那种身轻如燕的感觉让人向往。我记得自己最开始一次坚持 10 天连续跑步是在读村上春树的书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一边读一边跑,读完了也就歇了。保持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可能有助于自己进行体育锻炼。

核心价值观

大约 5 年前我在上一堂政治课时,老师说你们如果有谁能够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24 个字,这堂课保你 80 分。下面坐着的大约 100 个人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来。后来倒是能够记得了,可是那时候并没有仔细去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昨天晚上我又看了一遍资中筠的 一场演讲 ,有新的感受。就像读她的书一样,可以经常反复地读。她的意思其实是说,爱国就是要使国家能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说的已经很全面了。 当然你的祖国不可能已经实现了价值观界定的这些目标,没有国家可以。即使在某个方面比其他国家更成功,也仍然有改进、改良的余地。爱国,就是要使国家向这些方面变化,而不是相反。 她还举例说美国人、美国的媒体多么挑剔自己的政府,经常性地批评政府。我认为这是新闻自由(本质上是言论自由)的自然体现。不满意是人之常情,满意反倒是稀有的。而且只有是批评和压力,才可能促使一些为民服务的机构变得更好,如果它本来就不是很好的话。 她讲了义和团的事情和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现象,实际上是提醒国人需要注意区分爱国和祸国。此外还有一个主要话题是说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我感觉我们社会历来不缺乏反智、厌恶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思潮,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不重视专家的意见,或者认为读书(人)基本上是最无用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比较有理想与抱负的,他(她)能够放弃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为大多数人的利益鼓与呼。这种正义感很可贵,令人感动。一般的读书人接触到更多信息,了解到一些其他人可能不了解的思想,如果表达渠道通畅,那么他(她)们便可以影响到更多人,使其他人眼界更广阔,思维更深层次。这能够带动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进步。 因为资源的稀缺和生存的压力,一些父母亲认为在学校读书无法改善自己和孩子的生存境地,倒是快点出去挣钱来的实惠。这是事实。特别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也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更加印证了这种看法。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出路很窄,做官被认为是比较好的。现在仍然有人这样认为,无论当什么级别的官,那就是有出息,其他的都不行。实用主义和官本位文化,促使一部分年轻人不能有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一大损失。做父母的应该看清楚这里面的问题。

【一席】資中筠:談談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