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3的博文

理解

不知道人性是不是都会责备和责怪别人,而认为自己没错。我去年认识一个人,他的“毛病”很多,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不守时。比如昨天(星期天)他提前说早上 7 点来接我,我等到 8 点还没有等到他电话。原来他手机欠费了,联系不上我。 我发现如果承认上述人性的特点,我对他的“不守时”连愤怒的情绪都没有。在我了解他的具体情况之前,我可以责备他,怪他不守时;而他确实是有原因的,那些原因在他自己看来也完全合理和正常。我责备他,可以强调他所谓的原因可以有解决办法,不过我毕竟没有处在他的境况下。我其实可以理解他,从他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想象和要求别人应该怎样。 归纳起来的意思是,人做许多事情都是有自己的缘故的。有的是习惯使然,有的是没办法被迫,等等原因,不一而足。我们跟其他人交往时,应该多从别人角度看问题,来理解。理解不是原谅,而是让自己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采取合理的行动去配合、回应。如果只是想着别人应该怎么办来配合、服务于自己,不关心别人的境地和困难,容易增加别人的难度,而也可能增加自己的愤怒。 能够察觉到别人的种种毛病或者不合理行为,单纯的批判和责备对方,对自己来说只是舒服了口舌,可能还会提升一点点优越感。其实更有价值的做法是吸取教训,让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守时问题,我们自己就应该尽可能准确地遵循时间,而且在无法守时时提前预告,不让对方苦等。别人做的不如自己意,应该要求自己时时做到,而不是批判一番。前者可以帮助改善自己,后者则无法改变别人,尤其是对方不受你管理时。

对话式 AI

昨天晚上看到 Google Bard 可以申请测试了,没想到今天早上就可以真的试用。我简单 测试 了一下,觉得 Bard 可以进行信息汇总和归纳任务,据说还可以翻译,应该还挺有用的。没有使用过著名的 ChatGPT,还无法对比。  我只是觉得让 AI 来帮助我收集和归纳信息,如果其中某些环节出错了,我可能都无法知道。使用传统的搜索,我会根据自己的思路,一步步的确定信息,继而得出最终的结论或构建出完整的信息体系。从这方面看,短时间内我觉得 ChatGPT 或者其他都无法取代搜索引擎。Bing 立即把这种功能整合到搜索,无非是想取得一些搜索市场份额。 微软和 Google 都有计划把 Bard 这样的 AI 整合 到它们的办公套件,那倒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结合。譬如对一段文字进行归纳分析,或者根据这段文字做一个幻灯片,AI 确实能够有所帮助,减少人的部分工作,提升效率。 AI 工具还远没有特别的智能,不过确实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人类大脑所不具有的优势。所以我挺看好以后在 Google Workspace 或者微软 365 里借助 AI 来完成部分自己不需要花精力去完成的事情。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由 AI 工具去处理,而人类则侧重于创造性的工作。 更新:昨天读了比尔·盖茨关于 AI 发展的 文章 ,他从这项技术将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方面,比较乐观的设想了未来。他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平等,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平等仍然需求很多工作,AI 似乎在那些方面有用武之地。我觉得这样看,应该为新技术的出现激动,它们绝不单单是一个聊天工具。活生生的人跟机器聊天,无论它多么有趣,我都觉得无聊。还是应该看远一点,看看人工智能能够在解决人类和社会问题方面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言论

这几天开始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本介绍美国的畅销书。我是听一期播客,里面说这本书很好,而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首先介绍了美国的建国史,这方面资中筠的《美国十讲》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而看这本书时几乎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了。《美国十讲》是我认识美国和对美国产生持续兴趣的滥觞。 林达的这本书接着讨论了美国的言论自由,也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所涵盖的内容。言论自由里面的言论,不涉及言论的真实性、真理性和可靠性等等,纯粹的就是指言论,即从人嘴里说出来的,或者人大脑里想的。所以,即使非常错误的想法、观点,或者让人不适的言语,都属于被政府保护的范畴,或者说是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权利。 我以前没有看过这些说法或理论时,懵懵懂懂的就感觉我们应该对各种言论有宽容度,比如谣言。我那时觉得,一个你所认为的谣言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事实,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深度不一样。而且,没有人可以穷尽知识,对一件事情,少有人能够了解和掌握全部信息,从而每个人所说的都可能有偏差。这是不是就要避免发表看法呢?那就没有人可以说话了。 我那时认为应该追究人发表言论特别是谣言的动机,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的动机很难判断,无法量化和寻找证据。我那时还觉得谬误不值得保护,至少没有真理、真相更具有价值。其实关于言论,指的就是全部言论,不看其价值。带着价值观和立场去看言论,就会出现偏见。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需要一种气量来容纳。这里的意见,包括其他人所展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样子。可能没有人不喜欢多姿多彩的世界,但确实也有许多人不喜欢观点或行为跟自己观念相抵触的人。我觉得还是缺乏训练。如果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反对自己的人,就会见怪不怪而平心静气的对待了。 我还发现一个情况,即:哪怕一个人表达了在你看来特别错误和不同的意见,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和道理。他肯定能够自圆其说。我们不能轻易的因为其看法错误而忽略其论据,如果我们希望沟通,就应该了解其观点背后的依据。如果依据也是错误的,那还可以纠正。而经验往往是,那些依据也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能拓展我们自己认识事物的范围。所以,我的经验教训是,别轻易的否决或者藐视那些反对自己很有把握的的观点的观点。如果愿意沟通,了解观点背后的道理和依据是有价值的,比了解观点有价值得多。

网络

被翻译为《网络迷踪》的两部电影 Searching 和 Missing  使用了比较特别的拍摄呈现手法。我记得《摩登家庭》里面有一集,大家全部通过电脑和手机完成交流,观众看到很多苹果产品和服务。前面提到的两部电影与之类似,而且使用了很多 Google 和其他互联网服务如 Instagram、WhatsApp 甚至 Tumblr、Reddit。主角搜索和使用这些服务的熟练程度很高,包括进入别人的 Gmail。我感觉很难通过密码进入别人的 Gmail,如果对方开启了两步验证,似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可能电影为了剧情需要,而实现了一些不太容易实现的操作。 总体上,电影让我觉得这些互联网服务的重要性对人来说越来越大。一个人的许多信息和秘密,都存在于这些或流行或小众的平台上。电影里是孩子的父亲或者妈妈的女儿,去进行搜索和查证。实际上似乎比较多的是警察取得 搜查令 然后查找嫌疑人的某些位置信息。电影其实是以这种不太一样的视角,讲述一个父亲找女儿或者女儿找妈妈的紧张故事。 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 《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 ,那里面说的则是因为手机记录了女主角很多信息,从而被人利用,自己生活受影响的故事。看完那部电影,其实觉得智能手机并不总是给人以方便,因为一旦丢失和被人利用,自己的关系和生活将被颠覆。 对一件事物从两方面去理解。互联网服务和智能设备等等在便利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构成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不过也不能因噎废食,不去用那些能够方便我们与人交流或者让我们可以表达自我的平台。就像开车一样,不能因为有车祸就避免开车,后者造成的不方便也许更大。 我最喜欢看的是主角使用 Google 搜索、Gmail、Google 街景、Google Sheets 等服务查询和记录信息的画面,因为那些基本上就是我最常使用的一些网络服务。对任何事情、说法,如果需要“研究”一番,其实就是搜索一下,查询一些信息,来构成对这个未知事物的基本认识。网络对我们的益处,主要的就是这些。

责任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人有这样的思维:不喜欢做负责人,害怕负责;喜欢被指派,作参与者。其实就是没有担当,不敢担负责任,然后尽可能地往外推责任和任务,无事无责一身轻。不知道这种意识和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也许是跟长期经历有关系。其实,如果是领导者,必然需要操心更多,要负责工作的进度和人员的水平。不愿意担责任,本质上就是不想作领导者,希望参与,被其他人带领,自己只是贡献力量或者凑数。 我对此很不以为然。只要不把自己的工作只看成是糊口的饭碗,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一些其他的东西,就不应该想着怎么少做事情,少负责事情,多逃避任务。然后,对于责任,特别是出了问题或错误后的责任,应该理性看待。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不出错,出错了,承担责任,然后想办法去修正就好了。永远不出错的,只存在于想象中,这样的人也干不成大事、重要的事。 我不欣赏唱高调的人,同样不喜欢不敢担责任的人,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警示,也就是尽可能不做这样的人。尤其是担负责任,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而且有时候会自然的替自己辩护,认为某某事情没有做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这方面可以。反思的意义在于时刻检视自己是否有问题或需要改正提高,如果没有当然很好,如果有则需要想办法下次不再犯。 有句俗语大意是人看别人都是问题,看自己都是优点,这是人性。我们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就可以多看看自己的问题,而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缺点。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能够掌控的只有我们自己,其他人怎么样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工作和生活里出现的问题、麻烦、错误,我们得经常性的总结,想想自己到底为什么,然后希望下次做的更好。

不必要的杂音

在 Google 播客里逐渐发现更多不错的播客节目,也是一种良好的体验。我最近几个月经常听的一个播客是“啰嗦”,主要是三个天津人谈电影,偶尔也谈旅行和诗。我没有特别仔细听他们说什么,而是喜欢那种放松自由的状态,晚上睡觉前听很舒服。此外,一个说电影的播客“反派影评”也可以,现在它不经常更新了,但以往的节目也值得去听听。 “啰嗦”有那么少数的几集播客,我估计是发布者故意在里面掺杂了音乐,导致其声音很难被听清,那时候音乐变成了“杂音”。猜测可能是为了规避审查,如果不加杂音,可能那期节目就无法在平台上线。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感觉很悲哀了,审查到了如此之境地。我记得当时真的很讨厌那种两种声音夹杂在一起的感觉,到了厌恶的程度。有点反感播客的制作者,可又无法讨厌起来,因为原因也不在他。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中文里夹杂一些初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缩写。我觉得中文里夹英文词汇,或者说中文时夹英文词,都不是好现象,更何况夹杂那些不常用的缩写。夹杂英语词汇,如果确实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一个词的中文意义,倒能够被理解;夹杂缩写是为了躲避审查吗?还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不能够随意使用,应该谨慎。有段时间,电视台杜绝了一些常见的缩写,比如 NBA、NASA、CNN,是这种随意缩写的另外一端。中文的书写和表达,都应该谨慎添加英语词汇和缩写;对于大众普通接受的缩写,也没有必要杜绝。审查制度的存在,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缩写的泛滥。故意用那些缩写,可能是为了追时髦,却损害了中文语言的美感和严肃性。

善良(Kindness)

人都希望被友善的对待,所以“善良” 、“友善”这样的价值观是被推崇和鼓励的,“不友善”可能说明一个人不好相处,粗鲁,或者没有礼貌,不文明。所以我历来就尽可能地善待别人,包括朋友、同事和一些认识但不熟悉的人。这可能跟人的本性相关,性格是什么样子,人就会表现出什么样子。大多数人、在我看来,都是可以比较善意的待人的。 我以前似乎混淆了“友善”和“好脾气”之间的差别。所以,不太希望发脾气,发脾气之后就有点郁闷,觉得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不够友善。我现在认为,人是可以发脾气的,就像人会郁闷、不开心一样正常。人不可能一直一种心情,会低落,会高兴,起起伏伏,才是常态。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至于说怒火,发怒,我想应该控制在不进行人身攻击方面,就事论事最好,但其实很难。人待你怎样,你待人怎样。情商再高一点,可能就忽略掉,不当回事。自己不必责备于自己是不是展现了脾气不好的一面,这就是人的一面,无需遮挡和掩饰。 此外,我还发现有的人会把你对他的善意、友好当成你可以被欺负的依据,就是俗语说的“人善被人欺”。作为参照,如果此时有人对他恶语相向,没有好脸色,他可能反而服服帖帖。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人“下贱”的表现呢?我没法去对其他人的性格做全面的分析,我只能对这些人敬而远之。然后,我也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脾气并不太好,也就是有一点脾气,不是完全的没有脾气。

登山

今年 1 月底过年前夕,我跟家人去了我们县附近的一个森林公园,攀登了一座在县里面比较著名的山——偏头山。山高 1,500 多米,实际攀登了可能 200 到 300 米,体验很不一般。 我们去的时候天气不错,不算太冷。森林公园里面有些阴坡,那里雪还没有融化,温度低一些。靠近偏头山的时候,道路上的雪和冰都没有融化,只能步行走到山下。那时候大概下午 2、3 点钟,山下人不少,都是去爬山的,好多都已经下来了。 我们开始往上走,阶梯上全部都有雪或者冰,走起来比较吃力。因为不是正对着山顶走,而是要侧斜着山顶上去,先走一个山沟,然后往回走。本来以为 30 分钟可以上去,实际则花了大约 1 小时。山上比山下还冷一点,有风一直吹。幸好天气不错,登上途中有太阳。每个人登上山顶都出了一些汗。 爬到大约 1/5 的时候,问下来的人前面还有多远,被告知我们才刚刚起步。那时候心中有放弃的想法,一是觉得还有好远而太阳马上落山了,其次又想即使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路人不止说远,还说路上有的地方有冻冰,很不好走。后来发现,登山最美妙的时候就是在山顶的时候,过程虽然有点痛苦,但那种站在山顶、欣赏遥远山峰的感觉,很独特,在山下和半山腰都没有。可能是因为已经登顶了,接下来没有继续攀登的路了,那种释放让人由内向外的舒服。 我们县城可能是想把偏头山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但因为投资问题而远没有成型。去那里爬山的人有一些,而基础设施则不够。山顶照例有一个庙宇,一些人在那里留下拜菩萨的祭品。 山顶上往远处看到许多更高的山峰,不知道那里的风景怎样。巍峨雄伟的山,我觉得很漂亮,看不够似的。尽管其实那些山并不太高。登上一座山的山顶,我不敢说“征服”了什么,其实仅仅是登顶而已,大自然面前人类仍然是很渺小的。登上山顶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让自己觉得辛苦和痛苦是值得的,这可能就是登山的意义。

识别照片里的星座

有一个网站叫做 Astrometry net ,比较有用,它能够识别用户上传的照片里的星座。比如下图是我过年前夕拍摄的西北方天空,英仙座被标记出来。用手机拍摄的星空照片繁星密布,亮星和不亮的星都显示出来,不像肉眼所见的那样,只看得到的最亮的星。所以看图片反而不容易发现那些著名的星座。 我还使用一个笨办法来解析这些星空图片。比如下图,我看了许久,参考了维基百科对金牛座、御夫座的介绍,才发现金牛座里面的一颗亮星应该是火星。今年过年时的金牛座跟以往看到的不一样,因为有一颗很亮的星在那里,比金牛座的毕宿五还亮。通过分析下面这张照片,我更熟悉了金牛座和御夫座的形状和亮星。 前几天晚上出去散步,抬头一看有半轮月亮,就拍了一张夜景照片,月亮周围的亮星也拍到了。通过 Sky Tonight app 发现月亮当时在金牛座,所以里面的亮星有一颗应该也是火星。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runsheng (@runsheng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