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7的博文

事实比观点更重要

在谈论一个事情或发表一个观点时,事实基础是应该首先确定的。比如,今天早上我和一个人谈论了网络实名制。我是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对方则持支持态度。问题是,他给出的两个论据不是事实。首先,他讲微博没有实名制。恰恰相反, Google 搜索“微博 实名制” 第一个链接就是百度百科对此的介绍。其次,他讲美国也搞实名制,微博对应的 Twitter 就是实名制。恰恰相反,Twitter 不需要身份信息。微博和 Twitter 上面的认证帐号不应该是实名制范畴,那是一种自愿行为,“制”则表明其是一种制度,规矩。我们还谈论了其他话题。 这种谈论实际上是争论,为了驳倒对方,所以论据通常是与对方观点尖锐对立的。这不同于交流讨论,分析事物的原因和影响。我觉得无论是哪种讨论,都应该有一个共识:事实是什么。如果一方讲的事实被对方否定,那肯定是没有意义的讨论。否定了事实,就不在乎根据事实得出什么判断了。我今天早上的讨论就是这样,双方对事实没有一致的了解。因为对方说出了明显违背事实的论据,我很快终止了讨论。 我之前还与某网友就 GFW 展开过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争辩。GFW 妨碍了我的网络活动,获取信息变得不通畅了,我坚决否定 GFW。这位网友列举了 GFW 存在的好处,好像还有意义。更进一层,他认为对 GFW 应该客观辩证不偏颇地看待。显然,我的完全否定的看法是偏颇的。这种争论后来看是可笑的。我无法否认 GFW 的积极意义,我甚至断言世间任何人、事物都存在积极的一面。但对于那种作恶的行为,我实在很难对其进行积极评价。 这些经历也反映出,确立事实依据是多么重要。有了事实,大家才可能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得出不同的观点也很正常,每个人的思维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可怕的是,双方对同一对象抛出不同的事实,各自的结论是基于各自所认为的“事实”,最后不了了之,而且对自己所坚持的事实和观点还会更加坚定信念。

凑热闹不值得

人,总是会觉得孤独。凑热闹,成为必然。自己向热闹靠近,就可能觉得不孤独了。要么是,受热闹的感染,暂时忘记了孤独。或者,给自己一种假象,同时也给其他人一种假象。 我觉得以前大学时候,有一个“偷菜”的游戏,很快周围人都在玩。不久之后,大多数人都放弃了。我觉得这就是凑热闹,一阵风,来匆匆,去匆匆。热乎劲过去,就没有了。好比看一本书,前面 100 页左右总是很细心地读,甚至做记号、笔记,后面 100 页洁白如初,感觉是没有翻过的。当然,在图书馆免费借的书,是不应该在上面写任何记号的。而如果真的爱看一本书,是不会半途放弃的。 然后就说到社交应用。10 亿以上用户的通讯应用比如 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本身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国内的微信用户也很多。再比如 Instagram、Snapchat,也非常流行。 我觉得它们的优势在于不可替代性,即人们有使用的需求,不使用就不方便或感觉不快乐。而不在于它们的用户基数有多大。我承认,用户基数大,就更可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朋友。可是,再多的人,是自己朋友的不会很多,能够与自己有良好交流的也很少。另外一个因素是地域差异,WhatsApp 尽管很流行,在中国却不是主流,没有多少人使用。 也就是说,风靡流行的服务对广告商有吸引力,普通用户如果也那样那就是一种“凑热闹”,实际上可能并不能感受到热闹。自己认可什么,对什么有强烈的需求,就选择什么。流行,既不是自己需求的原因,也不是好或坏的标准。

中招微信群里的不实信息

被拖入某个微信群是一件比较讨厌的事。经常是,大部分人都不讲话,只有少数几个人说话。我前几天被拉入一个群,就是这种情形。 昨天,看到群里一个消息,说是电话积分要清零,赶紧用积分兑换话费。我今天的确做了,在积分商城兑换了一个水杯。事后 Google 搜了一下,发现完全没有这回事。还好没有损失,却也没有想到这种不准确的信息传播,自己也会相信。 我想传播信息的人,可能是出于帮助大家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确认,只是随手转发,就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帮助人而不愿意负责人,是不好的,甚至可能导致“帮倒忙”。 之前,我退出了两个群。如果没有具体事宜需要讨论,建群是无意义的。 几天前出去吃饭,点餐结算都在微信里完成。微信的重要性可以说已经很大了。可是我依然不喜欢从那里获取信息。如果这个应用可以分成两个或者更多就好了,那样功能就单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