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2的博文

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

“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所有动物是平等的,有的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这样振聋发聩的句子,出自这本薄薄的寓言小说。我觉得这部小说真的很重要,就像《阿 Q 正传》一样发人深省。 书的最后有一篇董乐山翻译的乔治·奥威尔为乌克兰语《动物庄园》写的序。结合前面的译者序,可以看出奥威尔是以苏联为模板写的此小说,苏联是小说的“原型”。 在我看来,小说表达的就是“理想逐渐被现实所取代”的一个残酷过程。动物们一开始为之奋斗的是一个更自由、更平等的世界。慢慢的,有的动物——其实就是猪——获得了权力,成为脑力劳动者,开始“治人”。差距慢慢拉开,微小的不平等最终被扩大为巨大的不平等。这个过程中维系自己权力的手段,除了暴力——几条恶狗——之外,还有宣传的力量。宣传的核心有两个:(1)剔除记忆,对历史事实随意的修改。(2)强调一个邪恶势力——雪球——的存在,通过传播恐惧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借口。最后,我们发现有的动物——即拿破仑——彻底的与底层动物区分开,成为跟人类一起觥筹交错的主人。动物们奋斗、牺牲所争取的,不过是换一个主人来压迫和剥削自己罢了。 应该说人类社会永远追求的一大目标是“平等”。美国 《独立宣言》 里的话“人人生而平等”、“不可剥夺的是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时候让人听了都很激动。美国人很自豪他们的国家是一次“实验”,是建立在一个“理念”( idea )基础上的,即自由人的土地,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制度和文化成果。往前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理念,有人甚至故意破坏它的根基,比如法治。难得的是一种纠错机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使错误和偏差不致于走的太远。 小说里一大角色是一个担任宣传任务的猪。无论什么情况和政策变化,它的任务就是证明其合理性。即使前后矛盾,跟历史事实不符,也无所谓。这个宣传者的角色是重要的,它的作用是抹掉记忆,重塑历史,发生的、没有发生的事情和人都必须为政治宣传服务。与此同时,跟它密切配合的是几只羊,它们通过喊口号掩盖任何不同意见的人发声。这其实也是压制言论的一种手段,即通过掺沙子来混淆视听。奥威尔对苏联的宣传机器的特征体会可以说很到位。

爱情

虽然最后美好的爱情用“一生一世”这个词结尾,《霍乱时期的爱情》却讲述了一个让人悲伤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最后终于走到一起,享受他们的爱情,但并不算是一个美满结局,因为时间已过去 50 多年。他们最后不得不在一艘船上,插着黄旗,表示已被霍乱感染,从而可以不受世俗和外界打扰的享受爱情。更增加两人爱情故事的悲凉。 看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我感觉似乎男女对于幸福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个前提,即幸福几乎肯定不等同于爱情。 首先说幸福。对于女主人公来说,她可以说过的“幸福”,至少从外界人看来如此。跟一个很成功的名人结婚半个世纪,生活稳定,衣食无忧,不可谓不幸福。当然,她自己未必体会到幸福。丈夫外遇的风波,让他们的婚姻差点结束。对男主人公来说,他年轻时没有追求到女主人公,就通过与很多女性发生性关系来填补自己。这算不算男性对“幸福”的一种定义?我觉得算。所以,从最庸俗的“幸福”角度看,两个主人公的选择都没有问题,也会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路径。 再说爱情。两个人从产生爱情然后彻底分开,到 50 多年后重逢,之间过自己的生活,很难说有最开始的那种纯真的爱情。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享受到爱情,尽管享受着世俗所认为的幸福。是不是说,走入婚姻,人们追求的可能是稳定或其他东西,而不是爱情。而美好的爱情,并不一定带着两个人步入婚姻。小说中两个人最终享受到爱情,那是等了半个多世纪,等到一方的另一半死去之后。那么问题就是,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年轻的恋人们是否愿意付出几十年的时间,苦苦想念着自己所爱的人?可能真是极为少见吧,所以才觉得感人。

专业性

几天前的晚上通过王志安的节目我知道最近河南发生的 一件事 ,一个大学生叫救护车不过因为沟通方面的问题,她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那通电话录音确实让人听了不舒服,所以这个接听电话的人肯定是被很多人所指责的,没有问题。我立即想到的是,如果这个人是跟自己的领导、顶头上司说话,她肯定不会是这种语气和态度。 我也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人对人很和气,态度和蔼,这是有条件的。当面对一些不如他们的人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也就是说,那是善解人意是装出来的。我对这种现象也不是不能够理解。如果说我们处于社会的中间层,那么对于一个比自己“优越的”、特别是能够左右自己利益的人,肯定是很服从的;而对于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则态度肯定不会太好,或者,至少不如对那些更有“权力”的人态度一样好。 只不过我觉得这种区分也不要做的过于直白。抛开卑躬屈膝、曲意逢迎等等不得已或者自认为合理的做法不谈,我觉得仅仅是出于“善意”,就应该对各种人都保持客气友好态度。尽可能地以一种“平等”心态看其他人,这种“一致性”是不错的。对自己来说,主要是能够一以贯之的待人接物,而不是频繁转换,会让自己很累,且不论观感不好。 服务单位的人员尤其应该如此。我觉得很多人都见过那种“没好气”的工作人员,我以前所在的那个研究所的一个办公室负责人就是那样。可能是她每天接触到很多人,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很多人都没有好态度。不过我仍然不相信她不能调整,好好说话。她对待自己的家人,特别是上级,肯定是另外一种态度。我们每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服务人员的态度,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去纠正这种态度,银行柜台有个评分,可能有用。所依靠的可能就是这个人以及整个群体的专业性了。 专业性不足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往小了说,会影响一个部门、单位给人的整体印象;往大了说,就可能导致更可怕的后果,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事故。我去过一次天津,那里的一个地铁工作人员态度就很差,这让我对这个城市也没有好印象。这种影响是细微的,可以说无关紧要,却可以由小见大,至少其关于这方面的培训有欠缺。更不用说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个地方的人来给这个地方的整体素质作评价。虽然有失偏颇,可人就是这种有偏见的物种,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可能性去了解全貌,客观评价。还有人通过俗语来判断一个地方的人,我觉得这就更过了,属于先入为主,还没有接触一个人就提前判断了。 工作的人如果拿了一笔薪水,出于

朋友圈

我没有在朋友圈发布任何内容长达 7 年了。最近我试图开始用一下朋友圈,在里面发了几张图片,比如我做的菜,以及 Google Fit 的图片。一个好的方面是,很快我认识的人都知道我在运动了,也知道我会炒西兰花。我觉得有价值的朋友圈应该还包括自己读的好书。所以读完资中筠的《九十自述》后也发了一则帖文。今天发现,那条帖文只有我自己看得到,其他人都看不到。我的那条朋友圈贴文同样发在了 Twitter 里。 读完了资中筠的自传《蜉蝣天地话沧桑:九十自述》。这本书夹叙夹议,不单单是近代史与个人经历,更注重的是体会与反思;作者文笔优美,语言简练,我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好些平时不太常见的词汇、成语和典故,也顺便认识了少量繁体字。 pic.twitter.com/JFddxezLbN — Runsheng (@runshenghe) June 3, 2022 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被审查了。我的那则关于资中筠的书,没有说其中的内容,只有她的书的封面。似乎是这本书本身的缘故。可是,在公众号里还可以看到一些文章介绍此书,或者某人读完此书后写的一些文章。这本书确实没有在大陆出版,看来介绍人知道此书也是不被许可的。这恰恰是我的目的。 朋友圈的吸引力立即在我心里降到了最低水平。感觉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朋友圈并不欢迎一些更有意义的内容出现。如果这样,那么 Twitter、Instagram 不是比它要好得多的平台吗?只不过我们认识的人不在那里罢了。 我甚至不觉得这是微信的问题,但确实影响了这个应用的价值。就像网盘和图片备份应用一样,百度也有,不过我是不相信它能够确保我的文件和图片都能够随时的被访问的。我只使用 Google Drive 和 Google Photos,我的东西在那里得到保存,丝丝有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资中筠《九十自述》

读完了资中筠的自传《蜉蝣天地话沧桑:九十自述》。这本书夹叙夹议,不单单是近代史,更注重的是个人体会与反思;文笔优美,语言素雅,我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好些不太常见的词汇、成语及典故。 我最喜欢的是《资中筠自选集》,对我影响很大。在看这 5 本书之前,我隐隐约约有些想法;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一些培养,形成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她的《九十自述》很可惜无法在大陆出版,很多人无法买到。如果通过这本书第一次知道资中筠,读者很可能会去读她的其他书,包括学术著作。我则是通过她的《美国十讲》作为起点的。看完她的《九十自述》我打算再仔细看一遍她的自选集,那是很重要的评论文章,同时也是社会学研究论文。 《九十自述》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蜕变的,从一个螺丝钉变成真正的知识分子。同时,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样子,我觉得资中筠就是一个表率。现在让人兴奋的信息很多,网络上谁都可以是一个媒体,这是好事。同时,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沉迷于其中,那些信息毕竟不是知识,只可以作为参考,陷于其中并不合适。所以我在刻意的降低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把自己看书的时间延长一些。 “自述”主要侧重于讲述与她相关的人和事,对那时候的历史事件、背景也有涉及,不过并不是在讲历史。我认为很难得的是她的反思,比如文化革命阶段她刻意跟家里人保持距离的做法,没有回避,进行了自我批判。对的事情、错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天天都有,反省的作用是避免将来重复犯错,不需要过于后悔,因为发生的已经发生。“悔过”的心态要有,这能鞭策自己更好的前行。 我历来关注近代史,看了一些材料。现在觉得近代史不只是要看发生了什么,这当然重要;还要看为什么会发生,这很困难,是历史学家讨论的问题,我作为兴趣爱好至少应该多读一些。还有就是我们社会发生的各种现象,也值得思考。因为资中筠的书,我对美国社会以及政治也有关注。这个博客写了一些我的看法,我会继续写下去,算是记录和总结吧。 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自由、民主、科学、平等,我以为是应该被信仰和遵循的。今天看到一个推荐的视频,来自网易公开课,我没有点开看,根据其标题估计似乎是为审查制度找理由的。对于此我不以为然,而且历来如此。把它合理化,还有言论自由的可能性了吗?有的人或者媒体为了流量实际上做了一些“祸国殃民”的事情。 同时,我觉得增进沟通是必要的,党派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为敌的原因。哪怕是我们极为讨厌的人,不去了解其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