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1的博文

语言粗俗化

去年冬天有一次看电视,我看到一个电视台——应该是厦门卫视——的新闻节目标题使用“跪舔”这样的词;昨天晚上我看到一篇文章——来源是某微信公众号——的题目是“干翻××”。不知道怎么了,现在经常能够看到相对“粗俗”的词汇出现在各大网站上,包括新闻标题中。我认为不是一个好现象。 作为公众号文章,实际上该怎么写,使用什么语言、词汇是作者的自由,别人无可厚非。我担心的是这些内容大量的出现在比较大的门户网站或新闻平台上,可能导致读者习惯于这种表达模式。完全可以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不失中文语言的优美。 内容创作者跟新闻工作者不同,他会受读者的偏好的影响。某些文章有更高的点击量,很可能导致他从中吸取“经验”,制作更多类似的内容。很多人都在经营公众号,其中部分内容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门户网站、商业网站的内容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公众号内容似乎也成为“新闻报道或评论”了,拉低了整体新闻报道和评论内容的文字质量——且不论内容。 读者喜欢比如“干翻”这样的词汇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很容易理解而且让人觉得“痛快”,但实际情况很可能并不是这样的。这种夸张的表达对于解释清楚一件事情到底有多大帮助呢?我认为并没有。 不应该忽视文字的力量。你所看的、读的、听的,很容易影响你说的话甚至你的想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感染力,能够影响你周围的人以及你的下一代。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比较大的平台看到这种“俗气”的表达,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中文里相对规范和优美的表达。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应该滥用。

和而不同

布什总统和米歇尔·奥巴马之间的友谊 众所周知 。奥巴马夫人说,她和布什在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在政策方面两人有不同意见并不意味着在人性、爱和同情心方面也有不同意见。 People can be good friends even if they are not agree with something and they actually shouldn't be agree with anything. https://t.co/hiaUEKI2kh — Runsheng (@runshenghe) June 5, 2021 布什这样说的原因是党派对立已经成为割裂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了。我想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任何地方,这种情况都存在,只不过在于其普遍性和程度不同罢了。 民主政治中不同党派如果完全以派别间的不同而相互拆台,那将是一种“灾难”。你提倡的我反对,你反对的我赞成,无论提倡或反对的对象是什么。这是党派政治里比较低级和丑陋的现象。 还有一种“宣传家”善于利用这种情况为自己建立优势,其常见的做法就是无限的“邪恶化”自己的对手,似乎什么问题都是这些人造成的。希特勒时代他是把“犹太人”作为攻击对象,现在则是把某个党派的人作为攻击对象,我认为其本质是一样的,目的也差不多。公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这给这些“宣传家”很大的舞台去发挥。 从米歇尔·奥巴马的话语中能够看到一种更好的选择:和而不同。哪怕我跟你观点很多都不同,我们仍然可以是好朋友。这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操,只需要人的心胸和眼界放开一些,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自己的“信念”有可能存在不足或错误。 我在与人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很容易了解到一些和自己相信的道理所不同的看法。有的我可以确信是错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避免纠正别人的看法,因为自己并不是和对方很熟。少数情况下,我会试着提出不同见解,作为对方的一种参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看法被重视,所以对自己不同意的看法“不屑一顾”是不对的,尤其是对自己认识的人那样是一种不礼貌。接下来,我们完全可以对其看法、观点、论据作一番调查研究,来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方面。 在政治和政策方面,要是能够作到在一些基本价值观方面具有共识,而只是在政策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就可能通过辩论和妥协得出不错的结果。可怕的是那种非此即彼的世界观,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分裂,之后一切的讨论都以此为

参与度

有一天我听到梁文道在节目中回复一则评论说,评论中骂你的人实际上只占看到你评论人数的极小一部分。我估计,那则评论可能在网络上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和攻击。梁的解释符合事实。网络上无论是对一则新闻、一条评论还是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的评论、点赞(踩)还是分享、转发,作为“参与度”(Engagement),与其真正的受众相比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看一个信息很容易,真的花时间去评论则需要付出努力,大多数人并不愿意付出这种努力,除非这种动作包含着某种联系。社交网络的一大目的就是要促使人多“参与”,所以熟人社交网络很具有优势,因为与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更容易产生互动。 搞清楚这个现象,很多“困扰”就不存在了。比如说,“一面倒”的评论,只代表少部分愿意评论的人的看法,大多数人没有表达看法。“点赞”或“点踩”比评论来的容易,却也只占总人数的很小一部分。 不能根据“参与度”误以为“民意”就是什么样的,否则专业的民意调查机构不就要关门了。从内容制作方来说,当然很重视这种“参与度”,无可厚非;从观众角度就不必要了,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参与度”,只是看了,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 所以,如果一个帖子或视频下面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反对意见,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看法;大多数人没有表达看法,反而是极小一部分人表达了某种看法,是否还值得重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