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1的博文

祥子的悲剧

老舍 1937 年发表的《骆驼祥子》( Rickshaw Boy )描绘了中国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和人生。核心人物——祥子——一开始是一个诚实、勤劳、有理想的车夫,希望通过自己的气力拉车攒钱,然后买车,过上好日子。最终他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混日子“等死”。 祥子的悲剧首先是社会造成的。官兵欺压他,导致他买车的梦想两次破灭。从小说中能够体会到社会的动荡、战乱,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随时成为其他人手下“待宰的羔羊”这些现实。祥子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一对祖孙看到了自己可能的未来。 老舍在结尾处说要埋葬“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我觉得从小说中能够看出的“个人主义”,可能就是祥子所表现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和处事哲学。他只看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意义,完全不考虑或关心自己所处社会的问题与目标。他自己的目标、理想一次次在社会潮流中被打的粉碎,最终他不得不“得过且过”,活得和其他人一样。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祥子关心除自己理想之外的东西,那不现实。 我觉得说老舍批判“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而呼吁“集体主义”在此处并不适用。“个人主义”在小说中既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又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我以为“个人主义”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是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老舍所处的时代显然与现在不同,他通过小说表达“左”的思潮我觉得也很正常。 祥子“个人主义”的失败关键还是在于他没有处于一个可以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环境中。他的利益在作威作福的有权者看来微不足道而可以随意剥夺。我以为这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他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个正常社会,应该赋予人这种权利。《独立宣言》还将其视为人“ 神圣而不可剥夺 ”的权利。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的意义还有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即我们的梦想、人生理想不可以太现实和太个人化。我感觉这种思潮仍然相当普遍和有市场,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不利。改变或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很难有人视之为“自己的使命”,而往往是“肉食者谋之”。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与世无争,确实可以很甜蜜。从个人选择的角度看这没有问题。而如果国弱而且人民普遍弱小、缺乏权利保障,那么这种呼吁就有相当的时代意义。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必然存在各种问题、弊病。出于对下一代人负责的考虑,这一代人就有必要贡献力量使问题变少或得到解决。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社会和国

反省

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虽然容易但显得过于平淡了。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要是每天都一样,自己察觉不到某种变化,未免太无趣了。以前大学暑假回家,不能上网,每天一日三餐固定活动,就觉得特别的无聊和空虚。最近在读王小波,有的部分是重读,实际跟第一次读一样。他强烈批判无趣的生活,这是给我的一个提醒。 我想我们部分人从小上学到开始工作,一个动力是为了给父母、家庭争光。工作后要忙着娶妻生子,部分也是家庭因素在里面。有了下一代,生活和人生的重心转向孩子,孩子该怎样发展和长大成为自己奋斗的支撑。然后循环下去。 这样过一辈子没有什么不好的。唯一不足的,我想可能稍显无味。当然,也可能很有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定义不同。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欣赏 Professionalism,就是说要尽可能专业化,而不要业余。对于工作,我认为除了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之外,还是人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可能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确实反对那种盼着自己早日退休的人的看法。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不是闲得慌吗? 工作之外其实即使是一个人,也是可以有很多事情去做的。我以前培育的兴趣比如跑步、看书,后来被丢掉荒废了,现在得捡起来。算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吧,就是老是有外部各种因素会打扰自己的生活,我并不怨恨这些打扰,只是从中发现自己原来修养和定力很差。 科学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工作的意义上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科学家,但仍然可以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我们必须经常性的拓展自己的眼界、见识和知识,那样才会觉得世界很精彩,自己没有白活。 这种拓展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难而被动的可能很简单,乐趣、成就感、幸福感的大小也与其难易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如果你很容易就搞明白了,你可能有些快乐,但绝不是非常快乐。所以找点困难的事情和问题去研究一下就更值得。

戾气

一则帖文或图片若获得比较多的赞、评论,给人一种特别有成就感的感觉。这种社交网络制造出来的“需求”可能给人带去压力,所以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今年给予用户 隐藏 点赞数量的选项。我有耳闻 YouTube 在测试隐藏“点踩”(dislike)数量的设计,不过 并不是 Biden 政府要求 YouTube 这样做的。 我以前挺天真的,比较在意有多少人给赞和“好评”,很多人“踩”时就不痛快。看评论区,如果很多人评论的观点与自己一致时,觉得自己很对;如果与自己相对,则又是一种感觉。梁文道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赞、踩或者评论,只是极少人作出的行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任何操作,无论是对于一个视频、图片还是帖文来说都是如此。 对于那些把点赞、点踩作为一种“力量”的用户来说,我觉得就更为可笑了。Biden 政府因为与自己相关的视频“踩”的人很多就想要隐藏或移除“踩”按钮,来寻求某种虚幻的支持率吗?为什么不可以看专业民调显示的自己的支持率?目前看,他至少比 Trump 的数据 好看 一些。 再说,一届政府、一个政客需要通过网络上某个平台自己是否有很高的支持率来判断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是否做的好吗?我以为那是没有信心的表现。譬如“网红”,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粉丝”。如果粉丝很多不满意,自己的利益马上会受影响。社交网络的赞、踩、评论是粉丝情绪的反映。然而真正做事情的人,真正自信自己的判断的人,不会太在乎自己是否得到很多赞还是很多踩,因为那只不过是小部分人的看法,这部分人又跟一个平台有某种关系,显然不足以成为影响自己判断、看法、立场、见解的依据。 上面内容本来的标题是“虚幻力量”,我想说的是不必在意和“武器化”社交网络制造的“赞”和“踩”的功能。现在的标题是“戾气”,因为我觉得这是更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我知道很多人认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者与之相比可能属于少数,具体统计数据不清楚,也有可能恰恰相反。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或自由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某个议题上偏保守,在另外一个议题上偏自由。这种“二分法”本来就存在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选派别的人忘记了保守或自由派别的价值观,完全不研究和尊重事实。政客如此作可能有自己的打算,普通人为之摇旗呐喊则相当于跳梁小丑,心理水平处于蒙昧状态。人一旦处于似睡非睡的情况下,什么东西都可能是他的“武器”,他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完全正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