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16的博文

我的Google+账号被短暂吊销

昨天是9月27日,Google的18岁生日。下午收到一个邮件,我的G+页面被吊销,原因是违背了使用条款。这使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我的页面一直是这样,并没有冒充其他人或机构误导他人。 页面被吊销后,有一个申诉页面,可以通过上传证明信息证实自己的身份。我立即照做了。还以为会等好几天,比较高兴的是在晚上就收到回复信息,告知页面已恢复。可谓虚惊一场。 吊销期间,我考虑如果G+不可用,我是不是要重新使用Twitter或者Facebook。但打开之后,很快没有了使用的欲望。我想我可能就不再使用社交网络了。 我还想就此事大声疾呼。比如在G+帮助社群发布此信息,这我没有实际去做,或者在Twitter求助,我实际做了,但刚刚又登录Twitter删除了那条推文。事后想来,既然已经有一个申诉渠道,而且自己已经进行了申诉,这又是一个涉及服务条款方面的问题,其他的求助举动实际上意义不大。换句话说,要再等事情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行动,而不是立即发表愤怒情绪。 这可能是一次误判,或者的确涉及到一个申诉和辨别。在事情刚刚处于发生和处理过程中时,不急于发泄不满情绪是恰当的。延伸到另外一个话题,即对所接受信息的判断过程是必要的。不要急于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做出自己冷静的分析判断。我觉得这样是较好的一种方式。

是封闭还是开放?

今天在传送门上看到一篇微信上的文章。没有很认真地看,大体的意思是:作者倾向于封闭,封闭的平台好于开放,因为封闭有利于解决网络霸凌等问题。 我则不认为封闭就好过开放。我所理解的开放,是内容能够被搜索到,能够对应一个链接而被人访问到。对应的,封闭就是那种圈子内的信息交流,内容无法被其他人正常获知。 有一种趋势是,由于网络霸凌或网络暴力的兴起,人们更多地被推向封闭平台。作者举了Twitter和Facebook的例子,前者由于其开放性没有很好处理网络暴力使用户离开去到比较封闭的后者。国内也是类似的,微信比较封闭,微博较为开放。总之,如果不希望受到陌生人的骚扰,不愿意遇到网络“喷子”,在封闭的平台是会更好一些的。 还有一种趋势也无法忽视,甚至更重要,那就是平等表达。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是每个人都有了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渠道。我认为网络上的平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无论对方持有的观点是多么的不合逻辑或错误,也不应该不许人们去阐述。人们也应该具备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素质,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不去伤害别人。不加思索或满口恶语的现象不可能杜绝,需要自己去屏蔽或举报。 封闭的平台,比如说微信上的文章,可能会减少很多垃圾评论,但同样也意味着这篇文章传播途径的单一,无法在公开搜索结果中显现。继而,这篇文章的存在时间就很难维持长时间了,所以封闭的平台比如Facebook或微信需要把搜索做的更好一些。 总之,我觉得没有孰好孰坏,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