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5的博文

平衡理想和现实

昨天下午老师找我们近10个博士研究生座谈,随意地谈了一些话题,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读博士?你认为什么是科学?博士研究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难题?其中,有一位师兄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 对于读博士研究生——或者更普遍的说法是: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看法不一。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对“有用”的定义。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理解的“有用”千差万别,所以才会有对于读书的用处的讨论。这一问题可能还会继续讨论下去,而且也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就不能太功利的希望自己的文凭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和地位。这位师兄说,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先走一步看看,往往陷入迷惘。只有明确自己心目中希望的东西,然后一步步地为之奋斗,才会有持续地干劲,也最容易实现目标。师兄举自己的例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自己要什么很清楚,然后有计划有条理地推进即可。 另外,在看到自己以前的同学尽管没有和自己一样进入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也获得了财富的时候,能否判断自己苦苦追求的博士学位毫无用处呢?至少,对自己来说,应该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否则,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和研究生?早早地出去工作赚钱不就好了。这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没有端正地价值观,发自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就很可能导致人生的无意义和消沉。做自己所喜欢的,爱自己所做的,并不需要太多的坚持,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苦楚,因为自己内心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这了。 老师还说道一句自己的感悟,在当今社会,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追求博士学位,希望多发文章,早点毕业,没有问题。在此之上还有个有自己的更高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不局限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庸地看待这个过程。一个人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为自己积累了以后安身立命的资本,而这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通过这个过程得到训练和提升。对于短短的人生来说,这是极为重要和宝贵的财富。

一场关于互联网封锁的争论

今天和一位同学展开了一场争论,话题是Google网站是否应该被封锁?起因是有人发现Google Scholar无法打开了,可能是网络的缘故,以前可以打开使用的Google Scholar现在无法使用了。这的确很令人气愤,很可笑,但这位同学认为如果是他也会把这些网站封掉,举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国南海黄岩岛在Google Maps上的标注问题。我对此持反对意见,从而开始了一场争论。 争论非常混乱,以至于现在我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具体争了些什么,似乎是没有思路的各说各话。梳理一下,首先,我认为黄岩岛这个事情跟Google没有多大关系,更没有所谓的“政治”问题。一个跨国公司因为地图标注问题接到网民申诉从而修改了之前的“不合适”名称,至于如何称呼这个争议地区很可能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而中国网民不太可能做出和菲律宾网友一样的申诉,前者目前根本无法访问Google Maps。其次,对Google Scholar等网站的封锁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当然,如果你从来不使用或者认为这些网站没有用处的话,那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第三,对网络的封锁是非常愚蠢和令人愤怒的事情,我反对这种网络封锁行为,而不是支持应该对某些网站进行封锁。与第2点类似的是,如果有一类人因为这种封锁的存在而毫无感觉,甚至感觉更加安全和舒心,这一点也可以忽略。 回想起来,我得到的经验是,如果想有一个好的辩论或争论,应该首先明确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到搞清楚之后,有条理的展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论点有论据。常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仅仅在于列举论据或者提出反问,试图驳斥对方的论据,有点类似网络上的争论,结果就像我感受到的,毫无头绪,不知道自己争论了什么,对方有什么观点。

破费周折装蚊帐

动手解决问题是快乐的。很早以前我就要这样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我不太擅长动手吧,反正如果真正自己动手解决了一个问题,会感觉很好。最近的一次,就是搭建了蚊帐。很小的事情,但还是感觉不错。 不过,基本上忙完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把蚊帐装反了,还得再装一次。给床铺装蚊帐破费周折,首先是自己原先的蚊帐,试了两次不理想;然后网购了蒙古包式蚊帐,试了两次也不行,最后退货换成现在这个,最后还是装反了,我想最后一次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这就是,应该在做事情的时候多想,多尝试,出错了马上改正。我感觉这3点都很重要,没有哪一个是第一位的,应该齐头并进,而我只是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另外,关于Google在中国被封锁的事实,我感觉很可惜,也很愤怒。自己虽然能够通过手段使用Google,但毕竟不能够正常访问,将Google作为日常工具来使用。 最近利用iPhone手机体验了Google多个应用,非常不错,特别是语音搜索,很方便!以前那个Android手机无法安装需要登录Google帐号的Google应用,这一次终于感受到了。我使用Google搜索有较长时间,绝大多数的上网也是通过Chrome完成,当然还有例如Gmail等服务必不可少。因为Google被封锁,目前手机上只安装了来自Google的Chrome、Gmail和Photo Sphere3个应用,为保持简洁,除了QQ邮箱以为没有安装其他的应用。正是因为我的所有上网习惯都储存在Chrome上面,所以通过登录之后的Chrome手机应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手机做一些本来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事情,比如上网购物。 然后,在Google被封锁之前,我就在豆瓣开设Google小站分享一些与Google相关的新闻或者技巧。之后豆瓣删贴太严重,转而在Google+发布一些内容,有时候甚至很勤。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不过我觉得做着不错,一方面能够通过这个渠道分享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不管有多少人看到;更重要的是,尽量保持原创的原则可以促使我读英文新闻原文,借此增加一些英文阅读量。我相信自己还会继续下去,只要Google+还在。

搬了一次寝室

感觉好久没有写博文了。有时候在网络上会偶然发现一个人,在博客或者其他地方写一些东西,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细节,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我看起来心里面就觉得很温暖。想象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的感觉,非常不错。有意义的、有趣的或者仅仅是琐碎的东西,构成一个人生活的主要部分,应该将其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 人应该做一些别人做不到或者写不出来的东西,即自己的成就。经常能够读到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文章,相比于以前现在已没有了分享的冲动。因为,如果仅仅是一个链接,分享出去的确可以,但如果自己并没有任何的思考,这并没有实现分享的目的——沟通交流探讨。对于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学习工作,也应该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创造?如果仅仅是复制别人的内容,没有留下自己的印记,如何显现出自己的价值? 这个星期搬了寝室。星期一晚上我独自一个人来回近10次(具体数字没有统计)搬运物品,累得几乎虚脱了。还好,新寝室和旧寝室相距不远,否则就可能需要两天完成了。之后彻底打扫了新寝室,归置了自己的物品。这种半道换寝室的规则很不合理,很麻烦很累。当然,好像以前的大学有些学生4年搬了好几次寝室,想必更是苦不堪言。学生们也很不高兴,怨声载道的样子,学校的决策者应该早早地考虑到学生的苦衷。突然发现,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搬寝室,以前没有经历过,总之是非常累。然后就是没有了洗衣机——我认为最重要的电器,后面就需要自己动手洗衣服了,不过这不是不能搞定的事情。 我发觉自己有选择困难的状况。总是希望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是没有的。尽管如此,我还是通常在两个选项间艰难抉择。比如,Pocket和Instapaper哪个更好?Inoreader和Feedly哪个更好?Chrome和Safari哪个更好?等等。我知道这的确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但也没有抱希望改掉这个毛病。首先,对比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程度。其次,我的确在一定程度是实现了比较完美的预期。再者,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大的危害,择优的立场不是应该发扬的吗? 还有一个小小的强迫症,对于手机或应用上出现的提示,我必须把提示消除才感觉到舒心。比如QQ邮箱经常在打开网络的时候显示几封邮件未读,我非常不喜欢让这个数字显示在手机屏幕上,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修改提示方法为横幅提醒而不是图标标记。类似的,打开微信的时候,朋友圈肯定是要看的,因为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