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公交车,上车不久发现一个女生拿着手机看 Twitter 页面,手机是 Android 系统,Twitter 页面上明显有 CNN 账号的推文。不仅想到,还是有一些人期望从更开放的信息传播渠道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去到图书馆本来是想找一找胡伯威的书。他有两本回忆录,其中一本名为《青春·北大》高华写过读后感,另外一本是《儿时民国》,现在都没有销售了。之前找了一些图书馆没有找到,今天也没有找到,即使网络上的书籍信息显示此书在馆。
无意之间看到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书的导读中不断提到洛克的《政府论》。找到了这两本书,我想先看《论自由》。之前应该听过甚至借过《政府论》,但很显然是没有认真读过,对其没有一点印象。如果一本书很好,那就应该对其内容很熟悉,能够有所思考,能够写一段读后感,不能只限于浏览阶段。
读这类书和读历史书一样,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和提高认知。图书馆里面有太多的书等着人们去阅读,而实际上这也只是图书的一小部分。可以判定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会随时间的推进而趋于消失,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称之为经典。所谓“不朽”,大概就是这种通过文字传达的思想,其特征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消亡。
我觉得看书一个很好的指导就是兴趣。希望了解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一读那方面的书籍。读的过程中,很可能在书中发现一本新书,继续读下去,顺其自然。因为,单就好书、经典书籍来说,已经有很多很多,人是无法了解所有的。读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有兴趣了解的,就好了。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所谓阅读了。
去到图书馆本来是想找一找胡伯威的书。他有两本回忆录,其中一本名为《青春·北大》高华写过读后感,另外一本是《儿时民国》,现在都没有销售了。之前找了一些图书馆没有找到,今天也没有找到,即使网络上的书籍信息显示此书在馆。
无意之间看到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书的导读中不断提到洛克的《政府论》。找到了这两本书,我想先看《论自由》。之前应该听过甚至借过《政府论》,但很显然是没有认真读过,对其没有一点印象。如果一本书很好,那就应该对其内容很熟悉,能够有所思考,能够写一段读后感,不能只限于浏览阶段。
读这类书和读历史书一样,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和提高认知。图书馆里面有太多的书等着人们去阅读,而实际上这也只是图书的一小部分。可以判定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会随时间的推进而趋于消失,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称之为经典。所谓“不朽”,大概就是这种通过文字传达的思想,其特征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消亡。
我觉得看书一个很好的指导就是兴趣。希望了解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一读那方面的书籍。读的过程中,很可能在书中发现一本新书,继续读下去,顺其自然。因为,单就好书、经典书籍来说,已经有很多很多,人是无法了解所有的。读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有兴趣了解的,就好了。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所谓阅读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