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8的博文

Google 今年宣布关闭了不少服务和应用

Google 今年宣布关闭了不少服务,很多是我以前经常使用的。比如 Google+,Inbox,Hangouts,Allo,YouTube Gaming app。不能够再使用这些服务有些令人不舒服,觉得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不过可能聊以慰藉的是,它们——除了 Google+——提供的服务都没有消失。 我自认为是一个 Google 深度用户,我能够基本理解关闭这些服务或应用的原因。特别是 Google+,它的使用体验本来很不错,怎奈垃圾账号的泛滥,使其丧失了发展的动力。Google 公司以前大力发展 Google+ 可能希望能够与 Facebook 竞争,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后可能也就放弃了。 我停止使用 Google+ 一段时间后也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主要是分享的冲动没有了。使用 Google 和 News 应用,我基本上能够看到所有我所关心的话题的最新动态,又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要去分享这些内容。 网络上的人通常会表现的比较“极端”,或者说,用无可否认的话来划分自己的“阵营”,比如谁谁是最好的,没有之一;或者因为自己是某人的粉丝而对其对手大加攻击。 这种现象表明,网络上很多人表现的足够“愚蠢”,他们可能也愿意如此表现。我不知道具体原因,可能这种“愚蠢”与人的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有关系。更不用说那些隐藏身份的企图分裂人群的秘密网络活动组织了。 所以说,网络上的言论多数不必较真。也许研究网络或互联网行为的科学家们,能够从这些言论和举动中分析出某些信号。而我们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员,冷静对待之就好了。我时常告诫自己这一点。 比较期待未来 Google 会继续推出不错的服务来让我激动。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这些服务或应用消失了,可能就会有新的服务或应用要诞生。 此外,Google 比较让我放心的是,即使一个服务消失了,作为用户的我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信息会丢失。也就是说,Google 可以保证一个服务能够“体面”地退出舞台。我知道有些服务到最后关闭时,往往给用户带去很多麻烦或困扰,这可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

让人震撼的《黑色党徒》

《黑色党徒》是《纽约时报》推荐的今年值得看的一部电影,我看过之后确实觉得很震撼。它的豆瓣评价人数不算多,所以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过。我在看到《纽约时报》的推荐文章以前也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比较震撼的一点在于电影最后呈现了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的暴力事件现场。人们互相之间充满了仇恨,以至于要使用暴力来消灭对方。所以,我认为电影主要是在提醒人们,或者说呼吁人们不要充满仇恨,要充满爱。 电影所讲述的是真实事件,种族问题是主题。直到今天,可能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种族问题,激起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电影完整讲述了一个黑人警察打入 3K 党内部的故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人警察冒充白人种族主义者,竟然没有被对方首领发现,后者宣称通过口音便可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黑人。更讽刺的是,种族主义者计划铲除黑人团体领袖的炸弹,最终被自己引爆而杀死自己。 电影叙述的、展现的是一段痛苦的过往,可能会使今天的人看起来不太舒服。可是,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或者说,这是艺术作品所应该担负的一部分责任,至少部分艺术作品应该有这种追求。 今年早些时候我看了《邮报》,也是一部回顾美国过去历史的电影,讲媒体如何报道政府的丑闻。我以为这些电影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写实层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黑色党徒》,电影关注的就是当下美国社会严重分裂和对抗的状态。 我觉得在政治上可能所有人都会有所偏向,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只是程度不同。政治的目的——我在某个地方看到的别人的表述——则是一致的,只不过两部分人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宣称某人或某个媒体带有“偏见”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偏见”。“偏见”不是否定一个人的观点的有力论据,就像一个人宣称其“没有偏见”也不会增加其言论的可信度一样。 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言论里面有多少事实。如果一个人满口胡言乱语和没有依据的陈述,那他离政治上的“保守”或“激进”还有一段距离,他还处于构建事实依据的层面上。反过来,如果你仅仅因为政治偏向的原因而相信或否认他的观点,我认为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左”或“右”了,那仅仅是“站队”,成为别人达成或宣扬某种观点的传声筒。 此外,我注意到网络上很多人非常热衷于谈论“政治”。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政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又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或者说“站队”——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