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 1943 年发表的,故事很简短,情节不复杂,我感觉是一篇寓言式的批判小说。农场在亏损,实际不应该。丁主任极其会做人,范伟在电影里也表现出来了。新来的尤主任则与之相反,是个相信“科学”、“法治”并践行这些原则希望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最终他被淘汰出局,丁主任掌控局面,从中可见老舍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的批判。
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法治”、“民主”等价值观和理念本应该深入人心,也是有此理念者奋斗、贡献力量的时代。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则缺乏这些东西,尤其是契约精神和法治理念,即所有的事情都写在纸上,明确出来,大家照章办事,不会无所适从,得过且过,糊弄生活。小说描写的丁主任治下的农场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如此度日,浑浑噩噩,可以取得一些利益,占小便宜,把农场则搞得没有生气,半死不活。两个场长的对比,凸显了传统社会跟现代社会的差距,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
尤主任的一番努力得到大家认可,但敌不过旧势力的死灰复燃,很快大家倒戈,回到过去那种“舒坦”生活中。小说以尤主任黯然离开结尾,表明前途并不光明,还需奋斗。
作者通过秦妙斋讽刺了那种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或者有理想信念而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的空谈者,其中包括知识分子,他们远离生活,躲避现实,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而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尤夫人是导致尤主任“被离开”的现实原因,作者用了比较多的文字描写她和她的婚姻(那时候的婚姻比较多的可能是那种情况吧),以此为她后面的举动做铺垫。她相当于在给自己的丈夫“拖后腿”,虽然不满意自己的丈夫,但他仍然希望他能够跟其他人一样,而不是相反。她在用自己的逻辑完成这个目标。她在以自己的方式爱护自己的丈夫,却没有了解自己的丈夫是社会“新人”,她不知道他的理想和报复,她越努力越起到相反作用。
小说没有写太多农场的工人,我理解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我们每个人。他们在两个农场主任治下都过得不错,前者给予他们自由、利益;后者让他们感觉生活工作有规律。但他们本质上仍然希望那种无拘无束的日子。工作糊弄,生活也糊弄,糊弄了别人,其实也糊弄着自己。他们不希望明明白白的生活,为自己有追求的生活,不喜欢规矩、职责,至少不喜欢自己遵守,我感觉自己有时候就是那样的。这样人的应该不在少数。
反过来,我们希望的是那样一种国民,他们有法治精神,遵守而不是破坏规则,在工作上有职业道德,能够尽全力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法治社会我们既有义务也有权利。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同时了解自己的义务。在农场里,你有取得工资和享受福利的权利,而你的义务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我们看到部分人并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却在努力享受和窃取好处。如果大家都在法治环境下生活和工作,那么法治就成为维系我们每个人的纽带,就成为社会共识,否则大家仍然是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
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农场还是一个社会、国家,我觉得都应该直面自己的问题,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想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考虑解决办法,这样才有可能确保一个机体保持健康进步的状态。回避问题,把问题看成是“不成问题”,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在技术层面,就像尤主任尝试应用的。这是观念、文化层面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候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传统习俗而根本不认为其是问题,所以解决它甚至改变它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