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19的博文

电视广告原来已经如此夸张了

我多年来几乎没有看过任何电视娱乐节目,昨天晚上准备看一个,是浙江卫视的一个歌唱节目。不过让人失望的是,我看了大约 5 分钟广告,而且还不知道要看多久,原来电视广告竟然如此夸张了。 这些广告中唯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 Apple 的 iPhone 11 广告,其他的都很令人难受。广告的播放情况是这样的:我切换到浙江台的时候节目已经要进入广告了,所以知道了节目的冠名商。然后是正常的广告时间,包括冠名商的,Apple 的,还有其他一些广告,终于等到了节目再次开始。然后主持人念冠名商广告。然后,主持人与嘉宾互动,主题也是广告,继续给冠名商做广告,详细介绍其产品多么好。我无法忍受再等下去了。 这段几分钟的经历,对我来说,已经彻底丧失了看这个电视台的愿望了。以前以为优酷等视频平台 90 几秒的广告非常难以忍受,没想到电视上重复性的广告内容能够播那么长时间。最可怕的是电视节目开始了,主持人继续谈冠名商产品的优良属性,似乎节目主要的内容被剔除了。 我不能忍受,不过应该很多人可以,不然电视台也不会这样设计,但是我不相信很多人喜欢看这些。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糟糕的体验,可能广告效果达到了,却没有顾及观众的感受。 谈到体验,无论是电视节目的体验,一款手机的体验,一个应用的体验,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标准的。具体的标准我罗列不出来,不过我想比如易用、尊重用户的考虑可能是必须的。换句话说,一个服务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无论有多少人使用,都可以说它是糟糕的。 一些人可能习惯于这些糟糕的服务、应用,一些人则可能拒绝它,排斥它。我觉得既然我们使用了它,消费了它,那就是我们的权利去评价它,批评它。不是为了改变谁,或使其变好,只是因为我们作为消费者消费了服务,具有了对所使用的服务发表观点的权利。 反过来,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坦然接受别人的指责,不能因为有不好的意见就怀疑别人的动机,简单地将其称之为“黑”或者“水军”。我相信这些东西的存在,不过在没有证据支撑之前,使用这些词汇并不能增强说服力。 “黑”这个词在中文里已经被严重滥用了,有时候一个负面的评价很容易就被称之为“黑”,然后似乎所批评的内容就不存在、不真实了。当然也不止于这一个词,还有一些情况也是类似的,有通用的说法和表述,就像口号一样,大家都在喊,却少有人思考喊得内容的意思和道理。 如何思考?我觉得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界...

我所见识的“偏见”

当 Google 宣布 实现量子优越性 的时候,有很多新闻报道和观点文章出来。我没有怎么读相关文章,主要是不太懂,只是觉得如果真的有突破,那会是很不错的,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可能表明突破并不那么被认可。 偶然看到一篇科学网文章,文章作者应该是持质疑态度的。文章同样我也不理解,不过作者开篇有这样一句话“找了 Nature 站台”,指的是 Google 等研究人员的成果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 我很奇怪,难道国内的科研人员对 Nature 都不重视了吗?据我了解,这个杂志是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了,能在上面发表文章一般可以 引起轰动 。 作者这样写,我揣测是对 Google 实现的量子优越性不屑一顾,也就是不认可。不过,不认可也没有必要连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所发表的杂志也不屑一顾吧? 当然,这些科学论文是有可能出错,并不是板上钉钉的真理。不过,我是觉得对于发表的论文,尤其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重要性是应该得到重视的。专业人士完全可以从专业角度去反驳,这是一种正常的态度。而不应该因为自己不认可其成果,然后连发表论文这种事实也不屑一顾,称之为“站台”。如果以后你所认可的成果也发表在某个期刊上,你怎么说?在我看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偏见”,没有任何保留的。不清楚写文章的人是否注意到这一点。 我们老是说媒体偏见,或者某个人有偏见,如何界定呢?我以为,偏见是正常情况,没有人可以避免。问题是,这个人是否故意隐瞒事实或者先入为主地显示立场。如果是,那就是偏见;如果不是,那还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说个人能力、所信仰的价值等等。 批驳一种观点、看法、事实,在我看来,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摆出自己批驳的对象,以一种比较准确和客观的形式,然后再去说自己的理。我很反感的,是那种从第一句话就亮明自己态度的做法。 以前中学写作文,一个技巧就是要很快地亮明观点,不知道上面列举的这种做法是否受写作文的影响。写作文为了拿分,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我所不能同意的写法,是“为了反驳而反驳”的这种思维。一旦要反驳某个观点、成果、事实,那就连与之相关的事物都尽可能地否定。反过来,一旦要支持,那就一股脑的同意、吹捧。这不是就事论事的态度,是典型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