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2的博文

功利

这段时间 Covid-19 病毒在国内传播的比较厉害,跟之前清零政策下每天零星的感染数量形成对比。我看到有人抨击那些“追求开放和自由的观点(及人)”,不是很舒服。我觉得一些价值观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信仰和追求的,而不是特别的“功利主义”,有好处就追捧和相信,没好处就反对和质疑。那好比去寺庙里拜神佛,如果一座神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或发财就不信,说到底就是没有信仰,并不真正信神,自己的信仰有前提,是假的和不长久的。 “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你不能说什么事情不好了,所以“自由”不需要;因为自由并不是使事情变好的原因,它们之前没有因果关系。如果这样看,那就太过于功利和现实了。在自由的条件下,事情可以变好或变坏,人可以成功或失败。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不要“不自由”的状态。之后如何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不至于自由。自由有两个英文词可表达:Liberty 和 Freedom。Liberty 说的是 免于不自由 的状态,Freedom 是可以自主言行的情况。所以,前者是否定的,后者是肯定的。 类似的还有“民主”。并不是说民主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存在了。恰恰相反,民主的社会和国家也存在很多问题与麻烦。这并不是不要民主的理由。不民主,照样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说,民主是一种比较合理与恰当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避免权力的滥用。跟其他体制相比,民主制度下有比较强的纠错机制,也相对透明。一些不成熟的民主国家政府和权力往往被军事实力所控制,那不是民主制度的问题,而是那些人以及很多因素导致的。 简言之,对于某些价值观或信仰,我们如果真的相信,其实应该从根本上对其有信心,而不是将其与某些事情和后果联系起来,似乎它们导致了这些情况。当然,如果完全不相信,则有可能利用后者来说明前者没有价值。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其逻辑中的问题。 话说回来,那些我们认可的价值观,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它们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不单单是词汇和概念。通过 YouTube 我看了今年美国中期选举的直播,也看了“1 月 6 日委员会”的一些听证会,我觉得那些事情和事件就是民主政治在现实中应该有的样子。合格的政客需要选民的选票来取得职位;不称职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通过听证会和呈现证据、证词,也不过是为了说服选民通过一张张选票来确保 Trump 这样的异类不再能够取得权力。

汉语和缩写

有天晚上听播客知道有首诗今年夏天被审查了,这首诗叫做《 试着勇敢一点 》,写的挺好,被审查很可惜。别的不说,单就字面意思,从汉语中移除拼音缩写,我觉得都挺重要的。好几年前,电视台的缩写比如 JXTV、HNTV 都添加了汉字,当时觉得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导致电视台台标很大。其实电视台重要的不是字母缩写,而是图标设计。深入人心的好的标志,不需要任何缩写和文字,观众也认得。那时候 CNN、NBA 好像写不能直呼字母了,要说其完整汉语意思,也没有道理。我觉得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缩写,是可以使用的,为了方便。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审查或担心审查的缘故,现在各种缩写导致读一段文字往往需要思考一下才知道“喔,原来是那个意思”,我觉得不好,也不应该。汉语的美感,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字母而被破坏了。我甚至不太喜欢汉语中夹杂着某些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单词、词组,除非当事人不知道如何表达一个意思而不得不使用。而这种中英夹杂的情况比较普遍,会一点英语的就喜欢这样,不是个好习惯。 至于现在审查到底多严重,我只有耳闻,不特别清楚。我只知道大概半年前,我在微信分享一则关于资中筠的 评论 ,是我读完她的自传写的,自认为没有敏感内容,但仍然无法被好友看到。其实 完整的评论 我写在了博客里。对于微信朋友圈,我发现不少人已经不使用了。我以前完全不用,今年开始发一些内容,有个私心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影响一些人,现在看来是自己想多了。我能够施加影响的人,不需要通过朋友圈来完成;大多数人可能也不会在意我的影响。觉得自己有些“自作多情”了。我考虑在 Instagram 发布自己的日常,同时使用 YouTube 来发表看法,顺带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微信朋友圈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红太阳是怎样落下的

 

自由访问

为了能够访问 Google、YouTube 等我认为最好的服务,不得不在这方面投入更多金钱。跟多年前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那时候打开 Google、Gmail 的时候真的会激动,而且就想把时间放到那上面去。现在则没有那种兴奋感,甚至不怎么经常使用。但是一旦无法访问,却忍受不了那种被限制自由的感觉。归纳起来就是,以前是因为拥有而高兴;现在因为失去而痛苦。 叔本华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否定的,即人的幸福不是因为有了什么,而是因为没有什么,比如疾病、无聊。我对自由访问的感觉现在也是否定的,有自由访问的能力不会让我高兴,但没有这种能力却让我无法忍受。 我希望大家能够有“权利”访问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能力。长此以往,我估计大多数人也会跟我一样,把这种“能力”或“权利”当成无关紧要的事情。当然,失去了则是痛苦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这种“权利”。 这些年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变化,不过对审查和“墙”的看法没有变,那是个绝对“恶”的东西,也许它能够保护某些人,但对整个社会和个人没有好处。真希望那些比较好的服务和内容可以不受影响的自由访问,我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好。

如何更友善的待人处事

友善(Be nice, be kind)这种品质,我猜不少人在心情好的时候都能够展现出来。困难的是,在自己状态、心情不好的情况下,比如被批评、被攻击或者有其他烦心事的时候,如何继续友善的待人、处事? 至少我自己的修养还不够,不能够将友善变成自己的习惯,持之以恒。 分析自己的问题,我发现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也不喜欢批评和指责,虽然在面临批评之前自己在心里说自己可以坦然面对,但真正有这种时候的情况下,人性的弱点还是暴露出来了,希望别人恭维和赞扬,而不是批评或者挑毛病。 我想了自己破解这种问题的方法,分成两步:(1)不急于作出反应。可能是网络,造成自己急于反应、反驳的习惯。不同意就要立即表达不同观点,有时候确实应该如此,可是也不是必然的。譬如自己可能还没有搞清楚对方批评的本意,这时候作出反应反而会造成误解。等一会儿,等一段时间在反应,也不是不可以。而且等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反应的想法了,一场“冲突”就此避免。 (2)试着想一想对方为什么如此说,从对方角度去看问题。有的人,可能是大多数,都习惯于从自己角度判断、评价别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是自己最习惯的。这可能让对方不舒服,而自己却不知道。我觉得应该多从别人角度去看事情,考虑对方可能的理由和道理。如果有一定道理,那么他们的评价、批评是不是就自然而然了呢? 我会试着多运用这两步,来修炼自己的脾气。之前自己很相信“直抒胸臆”的做派,没有考虑到应用此方法的时候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