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14的博文

下载收看《生活大爆炸》

没有收到《生活大爆炸》在搜狐视频更新的消息,原来是因为该剧被停止在线播放,当然被停的还有其他剧集。这对我基本没有影响,每次更新我都是在网络上下载然后观看的,倒是希望那些提供下载的网站别被关闭了,否则还真没办法了。 广电总局的这个决定迎来了一大片的批评谩骂之声,看了一下总局的通知,该决定是为了审查一些不够"向上"的内容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坦率地说,美剧的受众主要是网络用户和年轻人群体,如果国产影视剧无法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即使有广电总局把关审查,最差的结果也就是无法在国内播放,我想很多人还是有办法弄到想看的内容的。 对于很多影视剧里面出现的色情和血腥内容可能很多受众并不适合观看,但是这不应该是审查的借口。“ 防止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的网络视听节目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这是文件中写的初衷,但是这样好的初衷并不能给人们以好感,反而反抗的感觉会更强烈。我们总是喜欢在人们接触到内容之前进行内容的过滤,类似于对各种网站的管理一样,而不是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如果人们普遍地具有较高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好的内容肯定是无法得到市场的。这一点我说不好,但是我对审查总是感觉不自然。 另外,由于Google+的负责人 Vic Gundotra的宣布离职,很多媒体和人在宣传Google+失败或者被Google降级的消息。还有人拿Google+和Facebook最对比,包括人气、用户活跃度等等方面,似乎Google+就已经败在了Facebook脚下,最好马上消失。对此也有不少文章给出回应或者中肯的分析,结论是Google+作为Google产品的一个平台的地位不会消失,Google+更不会被Google砍掉,至于Google+是否成功则众说纷纭。 对此我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好。我个人的选择就是Google+,Facebook虽然用户很多,但那不是适合我的地方。你可以告诉我哪个流行哪个好用,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最重要的。

在网络上恶心人很好玩吗?

今天终于决定关闭了Google+的“热门消息”在首页显示的选项。经常看到有一些恶心人的内容出现在Google+首页,特别是一些恶心人的照片,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非要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还配以“看了之后还吃得下早餐吗?”这样的文字。 分享,无外乎有趣的、有用的、思想的、感情的、美丽的、辩论的等等类型的内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血腥的、恶心的照片,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些东西。Google+的圈子和群组功能实际上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可是还是有人公开分享出来。然后一些人在下面评论“那是什么呀?”终于将这张恶心的东西放到了我的Google+首页。 关闭热门内容之后感觉好多了! 我为什么不改变Google的显示语言为英语呢?曾经改过很多次,还是改了回来,没准还是要改回去才好。

谈谈心中的梦想和手中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梦想做成什么样的成就,梦想怎么怎么样,等等。不管是源于儿时的一个念头还是成年后的深思熟虑,我想之所以我们愿意将其称之为“梦想”是因为那寄托着我们内心的向往,内心虚构的美好现实,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至少也表示自己是一个有过梦想的人。 但是,梦想似乎得来的太简单。每个人都会而且经历过做梦,幻想未来的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随意的、不需要任何代价的事情。我小时候很想成为一个军人,看到当兵的人整齐的步伐英姿飒爽很是羡慕;在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想说过自己想当科学家和教师,即使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两个职业意味着什么。 长大后逐渐视野开阔,见的事物多了起来,也在思考人们经常要想的一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通常自己会被自己的感觉所迷惑。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选择了自己目前的专业之后,由于就业形势和周围舆论的导向,心中产生了疑问: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专业?自己到底善不善长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等等。我平时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没有去过的建筑物就经常幻想那里面的情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一次我还真的走进了一栋之前没有去过的大楼,有很强烈的新鲜感,但除此之外别无二致。这个结果并没有阻止我尝试新鲜事物的冲动,但现在回想起来就像自己在幻想其他某某专业学科如何高深莫测一样,实际上经验已经证明没有一门专业或学科是可以简简单单掌握的,想要成为学科中的佼佼者必须花极大的功夫投入进去。有一首歌唱得好,不可能简简单单成功。 但是安于现状的做法是否是可贵的呢?我估计在生活中不少人应该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的,从工作态度和漠然的表情就能发现这一点。工作最终成为了自己谋生的工具,并最多也就这样了。为了生存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职业,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从事的职业都是为了谋生。我想这就是关键所在。谋生是人的本能,不可能不被考虑,但是那不是首要的考虑内容,否则就会被谋生所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样说似乎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现在还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生存的挑战,可以大谈梦想,大谈工作与谋生之间的差别。而且我相信应该有不少人已经谈过。我只是觉得投身于一份事业,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在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其他的东西自然来到。说到底还是通过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有一个机会和舞台允许自己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

读柴静的《看见》

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了柴静的书《看见》,过年之前借到手的,今天才看完。很好的一本书,讲了她作为记者经历的一些采访和一些事,当然还有一些人在里面。读的时候就像是读日记,有很多的分段。里面有不少热门的事件,看了她的书对这些事情又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读到周正龙这一段,我就写了这样一点感想。 这给我的感触还是挺多的。精确性,在生活中经常忽略,这种毛病到不会造成太多的麻烦,但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认识世界的态度。还有一段讲到了热点新闻背后的真实情况,也给我带来不同的想法。经常看到网络上或者报纸上很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通常看到这些新闻的人第一感觉是怎么可能这样?似乎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和自己的第一感觉一样,一样的反感,一样的批判。 而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呢?记者的作用就是呈现事实的真实一面。正方反方都应该有说话解释的权利,观众在看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两方面的言论,而选择性的接受其中的一面之词,很容易造成对事实的误解。很多发生在现实中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如网络上描述的那样匪夷所思,让人激动、愤慨。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没有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很难得出中肯的结论。 大多数人消费新闻只是满足自己猎奇或生活消遣的需要,所以媒体的策略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呢?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理性呢?我觉得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涉及到了这方面的思考,给人已新的思考。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这一点点新的东西,我觉得就很满足了。

读《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

迅速地读完了在中国出售的名为《阿桑奇自传- 不能不说的秘密 》( 豆瓣图书链接 )这本在图书馆无意中遇到的书。实际上阿桑奇在维基解密网站的 声明 中表示这本书并不是他的个人自传,当然本书在前面也表明这本书并没有经过阿桑奇本人的同意而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否真实地刻画了阿桑奇其人,又到底能从书中得到什么信息?读完本书之后我想写一些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阿桑奇的个性在书中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这个人所做的事惊天动地,通过他记录的他从童年到创建维基解密的经历可以发现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有很强的个性。他有自己的梦想信念,包括我在你我想很多人都无法想象一个人会创建一个非盈利组织和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集团进行斗争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他很自我,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厌恶什么,喜欢什么。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我想即使他经历了很多痛苦磨难,仍然是会很快乐的。 其次,这本书无法全面展现阿桑奇这个人及其人生。作者经历了很多普通人无法经历的事件,他的想法、做法、看法都在书中有所阐述,他痛恨的集团、媒体等等,他都讲了出来。但这些事件的真相我不愿意只相信他一人之言,即使很可能他讲的就是最接近事实的东西。多一个人的认识,无法仅仅根据一本书和他所讲的几句话就断然地下结论。而同时,对一个还在起作用的、距成为历史人物还遥遥无期的时候判断一个人也是非常武断的。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了阿桑奇和维基解密做过的一些事情,以及他为什么选择走这条危险之路的原因。能够获知一些作者内心的看法很好,但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 再次,本书讲述的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作出的几件事情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的政府,这里“政府”指的是权力机构,是全世界范围内掌握权力的一个群体。阿桑奇暴露出的政府丑闻让被暴露者难堪不已,这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前对执政当局不满可以写出如《1984》一样的经典之作震撼世人的心灵,唤醒麻木不仁的人民;也可以牺牲自己全力以赴暴力推翻罪恶政权,如Gunpowder Plot.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们不是不需要《1984》,因为那是文化的结晶,但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 Guy Fawkes也算是人类的巨大进步。 权力需要在全民监督的保证下实施,否则就肯定会导致滥用。出于安全或国家利益的考虑,人民放弃了自己的知情权,相当于默认了某些情况下的权力盲区。由于信息交流的便...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管是在哪里

昨天下午6点钟左右的时候正坐在电脑前面吃绿豆饼,看到Google+首页上面的一张血淋淋的照片感觉很不舒服,随便瞟了一眼赶紧滑过去。那好像是一张头被刀砍的照片,比较恶心人,那位贴照片的人还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看你们还吃得下去晚饭不。我算是比较能够承受恶心照片的,即使那样我照样吃完了我买的东西,然后退出了那个人数还比较多的中文Google+社群。没过多久,大概1个多小时,在另外一个社群里面有人发了一张动态图片,主题是“女人生小孩”,人是站在那里把小孩拿出来的,很可能是假的。可即使是真的,这种照片看了之后也让人很不舒服。同样的,我退出了那个群,然后把Google语言改成了英语。今天早上又在另一个群看到有人把拍的虫子的照片贴到一个Chrome/Nexus群,那个群明显就是Google爱好者交流Google服务的,也许那位网友是交流自己手机的拍照功能,可是至少我是不喜欢看虫子之类的恶心照片的。而且还有人在Game Of Thrones群分享刚刚播出的第二季的剧情,你告诉我你在看是可以的,但你最好不要告诉别人还没看的场景。 以上写了我的短短不到一天之内的经历,都是在Google+主页遇到的。总结起来就是被恶心到三次,剧透一次。恶心无所谓,因为我抵抗得了;剧透更无所谓,这个场景1年以前都有人告诉我。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浮躁了,由于自己心情低落的缘故,稍微不舒服的事物被我放大了、夸张了。但我的确不喜欢接受不美的事物,很多事情很想找一部非常血腥的电影刺激一下自己,可始终没有做到。在网络上谁都可能接受到令人不悦的东西,一般跳过去就好,无视就好。我不禁在想Google+这种把群组消息和热门消息放到首页的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当然,群组是自己选择加入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看到或者被剧透都是自己选择的失误,告诉自己加群要慎重,并不需要加那么多群来获取信息,有时候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烦恼的境地。至于那些刻意发那种让人不悦的照片的人,实在不理解他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可能有一部分人的确有那种爱好或需要,远离他们我想是最好的办法。 另外一方面,就是热门消息的推送了。当把Google+设置成中文界面的时候,热门内容大多数是政治主题。如果说我希望屏蔽这些政治内容,无视这些内容所暴露的社会或现象,这种做法类似于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自欺欺人。但我的确非常希望能够不看这些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东西的...

不断地否定自己,从现在做起

每隔一段时间,人的认识、观点、想法发生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推翻一些东西,建立新的东西,然后再推翻,再建立,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人度过了一生,事物得到了发展。似乎有点哲学的意思,但我感觉说不清楚,但的确是这样的。 以我自己为例,以前认为能够上网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现在发现网络、电脑都是工具,而不是玩具。在电脑前面呆久了人的精神消沉,还严重影响我的脊椎。以前觉得豆瓣是国内最好的网站,满足了我大多数的网络需求。而实际上那这是我的个人幻觉。实际上,豆瓣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连一个完善的社交平台都不算,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鸡肋”似的网站。再比如,饭否/Twitter类的微博客网站,以前觉得非常不错,能够交流信息、记录生活,后来我发觉,看太多无关紧要的短消息,而没有认真读过一篇链接文章,会逐渐变得浮躁、肤浅。不愿意了解一句话背后的信息,甚至连140个汉字都不愿意读了。 一个人不愿意多读一段文字的原因在于:1. 担心错过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可能会更有趣,更有价值。2. 分享的需求。分享按钮就在文章的前后左右,先分析再说。可分享之后就读不下去了,即使自己心里面告诉自己链接已经到了自己的时间线,我们都知道自己再次点击此链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担心错过的心理在信息爆炸时期容易理解,谁知道关注的内容什么时候会对自己有用呢?分享的需要,这个心理我一直在思考,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存在感和影响力; 2. 信息的收集、存储; 3. 生活记录,情绪疏导; 4. 沟通交流; 5. 趣味内容。 不管是出于何种初衷,把一条消息或链接分享出去的时候,自己是否已经达到满足的目的是评判分享初衷的依据。譬如第1条,需要大量的转发或评论;第4条,互动性对话。所以,分享合适的内容,才能丰富自己的网络社交活动。 在读一本书或一本杂志的时候,就没有以上的两个问题(错过信息和分享需求)了。所以除了便捷性以外,我不认为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有多大的劣势。前者的式微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运营成本较高。读书能够弥补无法深入阅读的问题,可是能不能够在网络上认真地读一段文字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只不过我们误解了网络的作用,就像电脑的作用也被误解一样。 网络和电脑都是工具性产品,目的是为了生活更方便,更智能,更美好。包括手机在内的所有智能设备迅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但必须...

被知乎删贴后的一些想法

昨天接到知乎的一个私信,告知我的一条答案被删除。该问题涉及GFW,谈及翻墙之后有哪些好去处。排名第一的答案被顶100多次,是一个被屏蔽网站集合体网站的截图,类似于Hao123那种。从不习惯使用网址之家那样的网站作为自己上网的入口,个人比较喜欢Google搜出来的,发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乐趣。我的答案排名第二,实际上这个问题很早我就已经回答,只是复制我在豆瓣贴的一篇文章,后者倒是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因为那是一个Google+关注者列表。不知为什么突然在这几天这个答案获得了一些赞同,顺带还给我送来几个关注者。 为此我在原回答的基础上加了一点点自己的评论,主要想表达的是,翻墙出去也要保持克制、冷静,没有人认识的地方自己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我这样写的原因就是我发现墙外有些人出口不逊,类似于cnbeta新闻下面的匿名评论,其实能够翻墙出去可以了解的远不止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么简单直接,有不少很好的英文网站可以去阅读,顺带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我认为这是不错的,至少我现在就在这样做。 不知道知乎为何删除了这个问题,当然下面的答案也不复存在。私信中说答案已经发送到我的邮箱,可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邮件。仔细想一想我在回答中涉及的内容,我实在不清楚自己到底哪几句话触及到知乎社区规范的哪几条。知乎的做法还不是最差的,有的网站甚至在删除内容的时候任何提示都没有。 “翻墙”这个 话题 在知乎是存在,在该话题下有不少人问道如何翻墙、有何好处、为什么翻墙,不过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回答。有一个问题【 不翻墙如何更好地使用 Google 搜索? 】回答人数很多,看起来就是热门话题了,可见讨论翻墙并没有违法知乎规则,墙的存在,如何在墙的存在下活的更好,是没有违法知乎规则的。 我现在怀疑自己的回答中应该是提及“事实真相”这样几句话触犯了审查者的神经,我这样写的初衷是想表明在墙外信息没有封锁的情况下,可以对一件事情看得更全面,更清楚。隐含的也有我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取墙外信息的期待,以及自己在知乎作为翻墙成功人士讨论这个话题的成就感。另外,“真相”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实际上我所指的就是最近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我认为能读到这样的报道总比读不到强。 因为这件事,我准备注销知乎帐号,发现没有注销按钮。类似的,微博也没有那样的按钮。这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用户无法控制自己的帐号,当然帐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