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5的博文

对Google+的一点新看法

以前有不少言论称Google+没有人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属实的。的确有不少账号只要页面没有内容,或者一些账号不再进行内容更新,有的甚至有数百万的关注者。而在中文里面,感觉上Twitter的活跃用户比Google+要多,即使中文在Twitter也成为了小众语言。 Google+不久前进行了改版。新版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彻底的改变。旧版实际上我感觉很美观,简洁明了,我还注意到旧版的iOS客户端有很高的评分,与新版的评分形成鲜明对比。但为什么Google+还进行改头换面呢? 官方或者媒体的报道称,Google+希望发展成为以兴趣为基础的社交平台。这可以反映在社群和收藏集被放到菜单栏,而圈子则默认在菜单栏消失的新设计中。另外一点明显变化是,把账号归入某个圈子不那么容易了,默认放入“跟随者”圈子,不像以前那样有一个圈子选择框,可以自由地选择把关注者放进什么圈子。对此我不是很习惯,曾反馈过建议,是不是使圈子能够被放到菜单栏,能够方便的查看不同圈子的内容。 最能够体现Google+圈子功能的就是旧版的设计,也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功能。而目前Google+做出的这种改变,除了突出其兴趣社区的地位之外,我觉得还是为了应对Google+使用人数不多的状况。 我的意思不是说,这种改变马上就能够将不使用Google+的人拉回来。我的意思是,Google+的改变有扬长避短的意思:(1)人们不是感觉Google+的用户不多吗,那好吧,Google+姑且承认了这一点。(2)把有多少人关注一个帐号放到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把重点放到这个账号所发布的内容上面。(3)用户在这里可能不需要关注多少帐户来获取信息,只需要加入某些社群或关注几个收藏集,就能够在自己的主页上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若干内容,自己也可以成为这些内容的创造者。(4)一个新闻媒体在G+是否有帐户或者更新内容已经不那么重要,即使没有,使用者还是有可能看到这个媒体或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和使用者同样的用户,而非某个机器人或官方渠道。(5)降低圈子的重要性,并不是取消这个功能。一个用户可能有一些圈子,但根据圈子分门别类地阅读信息还是意味着查看自己关注对象的内容。 旧版还没有完全淡出用户视线,因为新版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完善。根据圈子和关注对象阅读信息当然不错,类似于在RSS阅读器里查看不同文件夹下面的内容,或者Twitter里面...

361度专卖店北京路二店购物经历:吃一堑,长一智

昨天下午,想再买一条运动裤,因为广州的冬天不是很冷,穿运动裤感觉很宽松舒适。去到北京路逛了逛,打算买一条和自己现在穿的类似的运动裤。我现在穿的是一条安踏的黑色运动裤,舒适的面料很不错,夏天穿,冬天也能穿。实际上也没有怎么逛,我买东西不太喜欢到处比较,看着差不多就行了。 一个人去首先吃了一顿麦当劳,然后在361度专卖店看了一下,有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花259块买两条裤子。出来去到离361不远的另外一家(记不太清楚,可能是安踏专卖店),也是类似的活动,买两条差不多也要200多接近300块。不太想再找了,折回去361试穿了两条运动裤,不是一模一样的,然后就买了。我买的两条一条打7折一条打5折,标价都是259元,所以一共花了311元。 有一条裤子长度有些长,需要裁剪。在北京路没找到裁裤子的地方,回到住的地方拿到小区里面的一个商店让老板帮着裁一下裤子。晚上去去裤子老板告诉我没有裁,因为她注意到两条裤子差距并不大,很小差距。拿到桌面上一比才发现,裤子两条腿的长度有问题。较大号的一条,裤腿长度明显不一,小号的一条也有一点差距。当时就决定要去专卖店退货,因为这种质量的裤子显然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拿到外面来卖感觉是糊弄消费者。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我在京东前天买到一条自营的裤子,太大而不能穿所以希望退货。今天早上把退货交给了京东配送员,我还以为专卖店也有这样的服务。 实际上,在专卖店卖到不合意的东西,只能换货,不能退,至少361专卖店是这样的。去到昨天买东西的361专卖店,很快就被告知不能退货,也就不能退款了。讲了几遍都是这种态度,所以就换了那条长度差距较大的裤子,号数也小了一号。 打开手机摄像机,我想让收银台的服务员在告诉我一遍,买了东西就不能退货了,她却让我不要拍她,之前宣称的“能换不能退”的说法在镜头前面不能重复了。在店里面工作的另外一位男员工过来明确告诉我,是的,买了就不能退。而且,其他店铺都是这种情况。所以,我就拿着一条被换的裤子和一条没有换的裤子离开了361北京路二店。 现在,我手头上就有了两条长度差不多一样的361度运动裤,裤腿长度差距不是很大,穿的话也行,但我的想法还是退货。我很气愤的是,买了东西就不能退了,而在网络上买东西则完全可以直接退款,亚马逊或京东自营的我经历过多次,亚马逊店铺的我也经历过,只不过要付一点运费。 在广州北京路361度专...

在中国完全无法访问维基百科了

中午上网打开G+就看到一则消息,说维基百科被全部封锁了。有一个英文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 Solidot网站 对此有报道, 新浪网 也有一个关于此的简短消息。我自己测试后也发现的确是无法正常访问了。 感觉很气愤,很可笑,很无奈,就像1年前Google被封锁一样。Google Scholar无法访问了,我看到经常使用Google Scholar搜索文献的科研人员一脸无奈的表情。尽管有多个其他的文献搜索渠道,但为什么就是这样强制性的对某些网站进行屏蔽?类似的,百科网站在中国也有很多复制品,但其词条质量远不如维基百科。就是说,一个很好的互联网网站,现在突然无法打开了。这个网站之所以很好是因为很有用,好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替代品。 这种情况就是,有一个秘密的、幕后的决策者或者一个群体,决定着所有人上网能够看什么、不能看什么。当然,首先也是必须的是,能够说什么,不能够说什么。他们所依据的是什么呢?有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政策法规?我这里所说的“明确的”,不是通常见到的“相关法律规定”,而是“到底是什么规定”。 而显然目前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不知道立法者是不是有意模糊法律用语,还是大家都习惯说一套、做一套。很多人都说西方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展不开拳脚,我觉得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有规定,但不按规定办事。至于“更懂中文用户”也是一个原因但绝非主要,而所谓的“魔咒”就是故弄玄虚了。 今天是个不错的日子,风较大所以空气清新,买的羽绒服提前到手也很合身,晚餐在美团上叫的外卖也还不错,饭很多且热吃的蛮饱。可想到一系列网站无法打开了,特别是那些具有很强工具性的,我就高兴不起来。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评论说,维基百科也是一个西方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受挫的例子,希望没有,如果有,那就是故意的混淆事实。

再说Google+的改版

不久之前写过一篇 博文 ,表述我对新版Google+的不太接受,主要是从自我感受方面谈的。的确有一些人明确表示对新版G+的不认同,但仍然还是有人觉得不错的,这是见仁见智的。而如果是把Google+当作主要的社交工具来使用,还是应该注意其变化,或者说有一些看法的。 新版G+最显著的变化是提升社群和收藏集功能,其次就是其“统一性”。移动App和桌面版界面几乎完全一样,都是Google的Material Design风格。很快,移动版招来很多批评之声,感觉甚至比桌面版更多。移动版改变了之前下拉式左边栏的设计,改成了非常普遍的固定式黑色下边栏,因为我很少使用移动App,所以对此没有太多的看法,我只是觉得之前的版本非常之美观,在App Store里获得很多的好评,对应的是这个最新版本如潮般的差评。 当然,Google可能是为了统一其产品设计风格,大幅修改了桌面版的界面。这种改变可以美化界面并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如Inbox。可是我觉得这种改变走的有些远,有点多。比如,为了提高加载速度,静止化动图。可是在桌面上,没有人关心流量问题,在网速足够的情况下加载速度的差别是非常小的。再有,圈子的弱化。弱化到不容易管理,不容易分组阅读,而这正是很多网友使用Google+的初衷。对社群和收藏集的重视有利于发现兴趣内容,而圈子作为保护隐私的方法也十分有必要,新版G+基本上使得圈子功能名存实亡。最重要的是,操作过程复杂化了。鼠标点击需要更多次才能完成一项任务,这在手机上感觉没什么,但在电脑屏幕上则就很烦人了。当然,分享链接的多元化是一个进步。 个人认为,保留之前的操作过程和界面,而不是添加更多的移动版App的感觉到桌面版来,似乎可以使Google+在桌面上更容易操作,使用起来也更舒心。或者说,界面可以统一,但操作过程应该分开来。大屏幕上的操作有别于小屏幕,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