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2的博文

学习如何坦然接受批判

很多事情,把预期放低点,再低点,就不会对结果太失望。这是我一贯的经验。因为事情一般会有好的结果,或者不好的结果,比例不是 50%-50%,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把期望放低一些,避免自己失望和沮丧。  检视我自己的言行,我发现自己很不能接受带有批判意味的意见。几个月前有一次这样,今天早上也有一次这样。别人也不一定是批判,而是从他的角度指出问题,提供建议。我的反应比较直接,基本上就是反驳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不感觉到别人的建议是我能够做到的,然后我就立即作出反应,给出我的看法了。这会让人觉得我是一个不能够接受建议的人。搜到一则关于职场批评的 文章 ,第一条就是暂停而不是立即反应,我觉得也适用于生活中。 不只是应对批评和建议,我发现自己比较倾向于较快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论对方是否理解。确实我平时会思考很多,了解很多信息,不过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接受情况和能力。循序渐进的对话,对我来说从来没有过,我得学习如何改变。因为太直接、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自己会觉得良好,但会让别人觉得有些压迫感,不利于有效沟通。 什么都不表达,我觉得也不好。以前我是太喜欢表达了,我的方式和习惯有问题,首先 得听 别人说,而且不急于作出反应。这真是一个重要的技能,我会没有掌握。

记录

从拒绝使用 Twitter 以来这些天,我并不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如果说损失,就是少给别人点了赞,少写了一些自己的即时的想法。有一个时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巨大的损失,不过很快就没有这样想了。我的生活点滴需要记录和分享,但也不是那样事无巨细的,而且有很多其他方法让我同样可以做到。 我这几天在试着用 YouTube Shorts,它类似于抖音。60 秒时间,我可以说一些话,而且我试着多用自己蹩脚的英语来说。我的想法是这样也许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表达。普通人的想法或者是生活,并不需要太多人去关注和评价,自己最清楚什么时候最舒服,什么是自己所向往的。我可能会多使用 YouTube 来做视频,看看自己能不能积累 1,000 个订阅者。感觉好难。 以前我放弃知乎、豆瓣是因为平台的内容审查和删除操作。现在我放弃 Twitter 主要还是因为 Elon Musk 的接手,他的一系列操作,让我不舒服。不过也没有特别的情感对 Twitter,用不用都自然而直接。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也许发展的更好,更多人使用,但我可能不会再用了。有人在 Reddit 讨论 Musk 控制下的 Twitter,我写了一则评论。到此为止吧。 Musk is building a business that he believes is amazing but not too many people really care. People enjoy the free speech in their daily life, no need to find it on Twitter, where most of the people are talking to themselves actually. Good brands from which Musk want to make money are hesitating about the platform because they already saw twitter as a dirty place. Hope Musk starts to make phones. People are going to pay those phones to make him always the richest man on Earth.

问题是什么

不久前发现这个叫做“啰嗦”的播客并听了左图的这一期。范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他参演的电影、电视剧我看了许多,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不例外。不过我已经毫无印象,忘记了剧情内容了。听了他们的讨论,我才知道原来同名小说是老舍写的,我看了小说才发现这个故事不错。 小说 是 1943 年发表的,故事很简短,情节不复杂,我感觉是一篇寓言式的批判小说。农场在亏损,实际不应该。丁主任极其会做人,范伟在电影里也表现出来了。新来的尤主任则与之相反,是个相信“科学”、“法治”并践行这些原则希望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最终他被淘汰出局,丁主任掌控局面,从中可见老舍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的批判。 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法治”、“民主”等价值观和理念本应该深入人心,也是有此理念者奋斗、贡献力量的时代。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则缺乏这些东西,尤其是契约精神和法治理念,即所有的事情都写在纸上,明确出来,大家照章办事,不会无所适从,得过且过,糊弄生活。小说描写的丁主任治下的农场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如此度日,浑浑噩噩,可以取得一些利益,占小便宜,把农场则搞得没有生气,半死不活。两个场长的对比,凸显了传统社会跟现代社会的差距,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 尤主任的一番努力得到大家认可,但敌不过旧势力的死灰复燃,很快大家倒戈,回到过去那种“舒坦”生活中。小说以尤主任黯然离开结尾,表明前途并不光明,还需奋斗。 作者通过秦妙斋讽刺了那种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或者有理想信念而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的空谈者,其中包括知识分子,他们远离生活,躲避现实,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而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尤夫人是导致尤主任“被离开”的现实原因,作者用了比较多的文字描写她和她的婚姻(那时候的婚姻比较多的可能是那种情况吧),以此为她后面的举动做铺垫。她相当于在给自己的丈夫“拖后腿”,虽然不满意自己的丈夫,但他仍然希望他能够跟其他人一样,而不是相反。她在用自己的逻辑完成这个目标。她在以自己的方式爱护自己的丈夫,却没有了解自己的丈夫是社会“新人”,她不知道他的理想和报复,她越努力越起到相反作用。 小说没有写太多农场的工人,我理解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我们每个人。他们在两个农场主任治下都过得不错,前者给予他们自由、利益;后者让他们感觉生活工作有规律。但他们本质上仍然希望那种无拘无束的日子。工作糊弄,生活也糊弄,糊弄了别人,其实也糊弄...

看老梁

世界杯的时候没有老梁会觉得失去了什么,很高兴“体育评书”现在又回来了,之前俄罗斯世界杯的时候没有,卡塔尔世界杯他又开始讲了。 2010 年的世界杯、2012 年的奥运会,老梁的体育评书专门说体育,那时候他是跟平台合作,内容有要求。现在他是做视频,相当于自媒体,没有内容要求,所以他说的与其说是体育,不如说是时评。 2016 年奥运会的时候我记得他说过,体育毕竟只是人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关注的人也相对少。所以他的职业定位准确的说是时评人。只不过这些年新闻评论的约束比较多,不容易说一些不符合报道要求的话,他可能处于低谷期。而且我还知道似乎微博上有人翻出他以前的视频,说他侮辱先烈。这肯定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我是大概 2009 年的时候通过“中国之声”电台知道他,感觉那时候他说的比较多,时评和体育都来。很快这个节目就没有了,而且后来我也不怎么听广播了。老梁让我比较欣赏的是他尽可能用人们易懂的话来讲道理或者讲故事。能够说书的人来做时评的,并不多。他似乎是把老百姓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这肯定让人爱看。不过时评难免会批评,而这因环境变化而伸展空间不同。 其次,老梁值得推荐的一点是他讲真话,不说那些好听的假话。他说书讲那些杜撰的故事有味道,而涉及评论和观点方面他比较能够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迎合或者取悦人。有时候真话不能都讲出来,那么可以不讲,但不应该说假话,我觉得他这个态度是值得尊敬的。 现在由于网络用户很多,基本上任何方面的内容都会有人喜欢,任何观点也都有人认可。这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应该要求别人跟自己的喜欢一样,或者都不喜欢某些人。应该说,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认识社会和世界的一个参考,或者是我们观点、想法、看法的展现,只要是真诚相信的,我觉得都挺好的。比较不喜欢的是那种“顺情说好话”的类型,即他似乎已经知道听众、观众喜欢什么、爱听什么,那么就不断地强化这种喜好,不能贡献任何新鲜的东西。这类似于鸦片,可以让人短时间舒服,但之后仍然是无尽的空虚。

所谓“吃相”难看

我手机上安装的国内的应用程序不多,安装了很多 Google 的应用,还有少量国外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应用。我最近安装了几个国产的应用,试用了一下。这些应用模仿了国外的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界面,但有个最关键的它们没有模仿:“吃相”和对用户的尊重。 我说的“吃相”,意思是这些应用特别喜欢给用户发送通知提醒,引起用户的关注,尽管那些提醒实际并没有什么。可能,保证自己的存在感,才可能从用户那里汲取到更多使用时间。但这里面让我总感觉到一点点“不真诚”。对比而言,我经常使用的那些应用不仅不怎么发送通知,而且还会让用户选择通知的时间,在其他时间就不打扰了。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对用户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视。 一种解释是说相比而言,国内的那些规模小的应用程序,不能跟那些已经很流行的应用比。它们要得到生存,必须具有相当的“侵入”(Aggressive)特性。也许是有道理的。我也不认为这些行为需要立法或规定去规范。我的一个猜测是,也许是用户不怎么“挑剔”,才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任何应用如果不频繁的提醒用户其存在,可能都无法获得成长可能。而且,发送提醒这种表面的“侵入性”,可能还无法跟数据收集这样的行为相“媲美”,后者对用户的威胁更大。 不管别人,反正我自己对这些“设计”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设计让我觉得不合理,我会尽快的将其删除,不让自己继续受其侵扰。比如说,这些年直播行业比较热,一瞬间似乎全部的应用都有了一个“直播”栏,稍不慎就进去某个直播间看直播。我知道跟风、模仿、一窝蜂的这些做法是赚钱的金科玉律,但这些做法让人觉得它们不是在打造一个重要的产品,而是侧重于如何尽快的盈利。 观察这种情形是可以感觉到差别还是挺大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赚钱生存一样。有的人无所不用其极,尽可能想办法赚钱,赚快钱,尽快的变成富人,享受生活。这也没有问题。还有的人比较有理想一点,或者表现得比较有理想,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打造一个产品或服务来改变、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个过程中顺带的赚了钱。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不多,而对于一个公司或企业,要想走的远,可能应该看的更远一些,给自己一些使命感。

Twitter

我把自己的 Twitter 账户暂停了,29 天后再去重新激活,有可能不再使用,保持私密状态。我这样做的原因,是 Elon Musk 把 Trump 搞回来了,受其他账号的启发,我觉得应该停止使用 Twitter,以表明态度。Trump 有他的言论自由权利,但 Twitter 没有理由去保护这种权利,因为他违反政策在前,他煽动了一场叛乱。他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崇尚言论自由的 Musk 想把他请回来,有他的道理,而且现在他是 Twitter 所有者,也有这个能力。估计 Musk 一定会给保守派更多的言论自由,这种权利之前一直被 Twitter 等自由派公司以及媒体所打压。这套说法我是不怎么相信,但既然 Musk 有了 Twitter,怎么办他说了算。还有人想把那个"臭名昭著"的 Alex Jones 请回来,我觉得 Twitter 前景不妙。 面对指控媒体、公司打压公民言论的说法,得看证据。譬如 Google 搜索第一页如果出现的链接超过 50% 都来自自由派媒体,就是所谓的 Google 搜索偏向自由派媒体的证据的话,就毫无道理。媒体自己可能要看看自己的内容是不是高质量,自己的网站是不是具有影响力。媒体当然有自己的偏好和倾向性,不过我觉得关键是看媒体会不会、敢不敢报道违背自己倾向的内容。因为倾向性主要是个人的,媒体则是由很多人组成的。 我使用 Twitter 主要是两个目的:(1)关注和查看各种时事新闻。(2)记录自己的生活、想法。坦率地说,不使用 Twitter 也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尤其是前者,Google News 完全可以替代它,而且给人更多时间去阅读,而不是互动。至于后者,我觉得自己表达的有些过于勤了,多数是“垃圾”信息。暂时我会使用 Instagram,这是个很漂亮的应用程序。 Musk 通过用户的投票决定了把 Trump 请回来。他如果进行另外一场投票,我相信之前 Twitter 所禁止的内容或人也会重新回来,很多人也会同意在 Twitter 不需要账户也可以发言的设定。估计 Musk 不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投票,他掌控 Twitter 后如果决策都由用户投票决定,也不错。我只是觉得他不会把这种权力都给用户。另外,我感觉他是想利用网民来获取关注度,进而提升 Twitter 的存在感。Twitter 虽然影响力巨大,但用户数并不太多,在美...

中期选举

美国今年 11 月 8 日是中期选举,那天(9 日)早上打开 YouTube 都是直播选举结果的视频,我看了 CBS 的。美国那边一直直播到午夜,虽然结果并不都确定了。现在 看来 ——当时也有评论认为,共和党没有取得大胜。Trump 所支持的候选人表现不佳,尤其是那些重复 Trump 谎言、 否认 Biden 取胜的候选人。有媒体分析 Trump 这一套不太符合传统政治做派的做法已经打击了共和党,但也有分析认为 Trump 的核心支持者仍然很多,不一定不能够让他再次获胜。 “民主”这个价值观,在英语里叫 Democracy,简单说就是 由人民决定 政府的体系,其中包括法律、政策、领导以及重大事业。中文里我觉得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也比较贴切。 我厌恶 Trump 并不是因为他当选会影响我什么,或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我只是觉得他是“民主”的反面教材,最关键的几点包括不尊重不承认事实,败选之前、之后都不承认自己失败,还企图希望自己的支持者能够阻挠总统权力和平过渡。此处略去跟他相关的法律诉讼,我想公诉人(Prosecutors)定会按照证据来起诉和调查他和他的企业。 Trump 的一些不明智的做法伤害的是民主的根基,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所谓民主国家就是那样,可以获胜掌权,输了就怪对方舞弊。如果有确凿的证据倒也罢了,可如果没有证据就那样搞阴谋论,最终会把民主体制给破坏消灭掉。 我感觉民主政治适合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这些人虽然政见不同,互相看不上,但不会因为见解不同就希望置对方于死地。这些人的共识就是游戏规则,在美国其实就是《宪法》等关键法律。所以,比如选举结果出来后哪怕自己失败了,也会遵守游戏规则立即承认败选,下次再来。破坏游戏规则虽然短期内可能于己有利,但长远看却让一部分人丧失了对“规则”的信任感和敬畏之心。反过来看,民主政治不适于胡搅蛮缠的无赖。 比如下面这个竞选者的败选讲话,他大意是说:你如果选举失利了,你得承认败选,这就是这个国家运行的方式。你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成功失败都再正常不过,尤其是美国这样每两年一次中期选举、每四年一次总统大选的国家。而且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失败的下次还有机会,成功的也只是暂时在位。还要通过成绩来说服选民下次继续给自己投票。 观察这次选举我注意到一个新的事务,叫做 Ballot measure ,就是让选民投票来支持或反对某些具体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