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3的博文

封杀

在 Reddit 上看到有人说王志安的 Twitter 被封了。我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时评人士,看他的 评论节目 挺多的。据方舟子 说 ,王志安是暴露别人隐私、暴力威胁而被多人举报,才失去账号的。具体什么原因现在不太好下结论,可能正如方舟子所说的;如果确实有违反行为,我觉得按照 Twitter 的规则办就好了。Twitter 也应该有申诉功能可以用。 我以前既看王志安的节目,也看方舟子的视频,直到因为一句话被方舟子拉黑。我觉得这个人没有格局,尽管他的观点、说的话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方舟子 看来 ,显然不能支持王志安。我担心这样自己不就越来越狭隘了吗?不值得。方舟子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他跟王志安之间有过节。 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很失望的,并不是方舟子,而是似乎一些人 在 Reddit 幸灾乐祸 ( 链接 2 )的样子。一个人的账号被封锁了,他们似乎解气了。我以前在 Reddit 也看到许多人对王破口大骂的,我估计 Twitter、YouTube 上也不少。 骂人其实也是言论表达的一种形式,作为公众人物我觉得应该有肚量去面对。当然,我也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怎么对待是他们自己的决定,都无可厚非。作为非公众人物,我是觉得动不动就出口成脏或骂人,只会让自己显得很低级。即使有匿名或马甲保护自己真实身份,可是自己的内心和良心也可能判断此举不妥。一个公众人物说的、做了自己不认可的事情,如果这个人是个认真的、立足于交流观点为目的的人,他应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即使自己没有对方那样的受众和影响力。辱骂,只相当于发泄自己的情绪,为一个平台多制造了一点点垃圾,毫无营养。 让我觉得更可怕以及更失望的,是有不少人为一个账号被封杀而高兴,而且自己高兴的背景很可能只是对方持有的观点自己不认同和反对。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有违反服务规则,或者犯了错误,那么让规则、法律去处罚这个人好了,这是此人违法规则所必须承担的后果。切勿因为此人的看法我们不同意,就希望他闭嘴,那根本不是民主、自由价值观所支持的做法。 现在一些人倾向于根据一个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来判断此人是否值得自己支持,这其实是一种粉丝思维。掌握这种粉丝心理的人,可以利用他们来为自己创造利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明星”了解自己大多数粉丝喜欢听什么,那么自己就按照这种思路制造更多内容,使粉丝不断地兴奋,过程中自己不就可以收获价值了。成为这样的“粉丝”,其实也挺辛苦...

丢失的 Gmail

以前没事儿的时候创建了不少 Gmail 账户,因为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往往已经被人注册了。在手机上创建 Gmail 比电脑上方便,似乎不一定需要手机号码接收短信验证码。我最近想打开自己之前注册的一个账号,却发现那个账号已经被其他人占为己有了。账号的密码被修改,还绑定了电话号码,理论上我是不可能再把那个账号取回来。我发现,注册 Gmail 时十分有必要的是附加一个信息——无论是电话号码还是联系邮箱,这样可以方便自己在多年以后也可以找回此邮箱。两者都无的话,只能期望自己记得账号密码且没有人突破自己的密码设置,否则就很可能失去一个账号。 我尝试登录另外一个 Gmail,因为注册时填写了联系邮箱,是我最常用的一个 Gmail。通过它接受验证码,很快我就打开此账户并修改了密码。这从正面也说明附带重要信息的作用。因为电话号码容易更改,所以一个自己最常用的邮箱是比较好的,容易帮助自己找回那些多年不用的 Google 账户。 另一方面,因为一个 Google 账户使用久了就会累计无数信息和数据,其实很难割舍这些东西,所以对我来说不太可能放弃自己使用多年的 Gmail 邮箱而去使用之前注册的其他 Gmail 邮箱。唯一一个比较好的用处,是使用那些邮箱与人联系或注册账户。Gmail 有一个功能很不错,这个功能允许用户使用一个邮箱接收多个邮箱的邮件,并以那些邮箱的名义发送邮件。这使得使用多个 Gmail 变得很容易。否则,频繁切换 Gmail 或 Google 账户就显得麻烦而没有必要了。

YouTube Premium 的体验

使用了几天 YouTube Premium,如果以 10 分计,我觉得体验有 8 分。普通版 YouTube 的体验大致在 3 到 4 分,有的广告确实比较不好看,而且还需要看 10 秒,不能跳过。付费版 YouTube 搭载 YouTube Music 使这种感觉一扫而光。因为有审查和墙的障碍,让体验下降了 2 分,否则就是完美的 10 分。 我上传了 460 多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即使如此,仍然有好听的歌曲没有下载和上传。YouTube Music 付费版会自动下载若干个播放列表,这里面很可能就有自己听过觉得好以及可能喜欢的歌曲。这个功能对于需要离线听歌的人来说很重要。 这个付费服务最重要也是最改善体验的就是无广告,彻底与广告告别。没有一个视频需要被打断。因为之前感觉有的 YouTube 视频(比如电视剧)广告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根本无法看剧,或者把剧集的体验降低到让人抓狂、愤怒的地步。 听音乐的服务如 Apple Music、Spotify 在没有付费时的体验不及 YouTube Music,后者搭配 YouTube 其实提供了远比听音乐更多更好的服务,无数不错的内容都向付费用户敞开。我觉得这方面 Google 还是挺实惠的,可能也跟前两者的优势地位有关系。

被生活所扭曲

《背靠背,脸对脸》是一部好电影,它写实,描写了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人和事。豆瓣上有篇 影评 提到了《一地鸡毛》,所以我很快把这篇小说读了。本文是我看完这部小说的一些想法。 小说所描写的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因为那就是很多人真实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或不愉快,他们有冲突;又因为问题被解决,他们有幸福快乐的时光。一件烦心事消失了,会出现更多的烦心事。这些事情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以至于他们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一些不那么社会化的东西,比如以前的理想、爱好、师生情谊。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充满着琐碎,往往容易过成“一地鸡毛”的样子。过成这个样子,然后收拾一下,继续重复之前的过程。作者肯定是有这样的经历,不然写不出来这么具有普遍性的情节。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生活容易变得一地鸡毛而就不去面对它呢?这不可能。是中国社会才会有这种局面吗?肯定不是。只要是一个家庭生活,就会有各种各样细小而又繁琐的事情。小说另外一个侧重点是人情,也写得很到位,比如小林的老家的人,他送礼求人办事的人。似乎不认识人就办不成事,这确实更容易让生活显得无奈,人也容易疲惫。相对比较现代化一定的地方,虽然人情成分还在,但不显得那么重要。没有关系,也可以得到必要的服务,也能够办成许多事情。这可能也是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方面显得有规则、有序一点儿。 小说既写了每个人走入婚姻和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写了因为我们的人情社会而独具特色的一些方面,后者应该说增加了生活给人的压力,剥夺了人追求美、追求理想的可能性。为了生存,为了让孩子进好的幼儿园,人不得不放弃以前喜欢的事情,做自己以前所不齿的事情,而且做完之后还心安理得。这就是生活对人性的扭曲。我们说要让人自由的发展,应该去除这些扭曲人性的因素。如果我们当事人还意识不到这种扭曲,就更谈不上转变了。全部的扭曲,在当局者看来都是最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被扭曲才不正常呢。

YouTube Premium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runsheng (@runshenghe) 昨天开始试用 YouTube Premium 3 个月。YouTube 和 YouTube Music 都没有广告了。YouTube 还可以背景播放,没看完的视频在另外一个设备上打开 YouTube 时可以接着看。两者都有离线下载视频或音乐功能,而且是自动的,很方便。 我立即想到了这种 Premium 服务的厉害的地方,虽然是可以免费试用 3 个月,不过等 3 个月过去了,用户的习惯都已经差不多养成了,如果付费服务确实体验好,没有道理用户不继续付费使用,至少有相当比例的用户会这样选择。因为 YouTube 无法自由访问,这个因素制约了用户的选择空间。如果没有这种制约,我肯定会付费使用它。这是用户的一大损失。 现在很多服务都是订阅付费使用,从微软 365 到 Apple Music,从《纽约时报》到《小鸟文学》。应该说比较高质量的内容以及专属内容,都需要付费访问,这其实是很合理的。一方面广告无法支持它们健康发展,其次它们的创造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付费就是对这种工作的认可。付费内容的提供者因为用户付费,必须努力制作高水平的内容并维持标准。这也激发了更好的内容的出现。 随着诸如 ChatGPT 这样的 AI 技术的发展,未来免费的新闻内容也许都是或大多都是 AI 生成的。观点内容、难度更大的报道比如调查报道,才会由人去完成。

法治

昨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杰伊·比姆》( 豆瓣电影 页面),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网上 好评如潮。这是一部根据 真实发生的事件 改编的电影,所以观众看起来才觉得震撼和有力量。一个人被冤枉成小偷,被拘禁时遭受折磨而死,他的妻子找到了一个律师 求助 。电影的英文名称 Jai Bhim 则是对印度宪法之父 Bhimrao Ramji Ambedkar 的一种 敬称 ,电影里的律师和受害者一家也正是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获得正义。 电影让人痛苦的部分是被冤枉的人被折磨的场景以及妇女多次撕心裂肺的嚎哭的声音。相比而已,故事情节和结局很容易猜到。基于现实事件的电影故事,无法在情节反转和结局方面有太大演绎空间。比情节更显得一般的是电影的展现方式,或者结构。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间长度有限制,所以不得不很快的展现情节。当中的曲折和困难不容易看到。电影如果变成电视剧,则会有更多的细节描写。 我们在看其他国家电影的时候,无意有意的都会想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电影,或者如果在我国拍摄,会是怎样的。简单搜索了一下,印度也有 电影审查制度 以及机构。2021 年新的法案要求:即使审查机构认为没有问题的内容,一旦观众投诉,也可能被吊销电影“认证”。即使如此,这样一部有损警察形象的电影也在印度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互联网上映。电影里被冤枉的人是一个部落居民,这个部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被冤枉的遭遇。电影里施加伤害的是若干警察。我记得那个律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部门居民虽是“贱民”但不都是小偷,身份高贵者也有窃贼。同样的道理,警察也不都是坏警察。调查案情使真相水落石出,跟一个正派警察的参与密不可分。总之,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不应该成为我们与之相处的指南。 值得一看的是电影中常常出现的集会抗议场面,民众以此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与之并行的是媒体的报道,继而形成的对警察部门的压力。由此可见言论自由的力量。不能说看了几部电影就对一个国家或社会有准确深入的了解,不过我确信一部写实的电影,如果在情节方面创造出一些民众从来没有见过或很少参与的活动,是无法获得好评的。艺术创作确实应该高于现实,不过不能没有根基,尤其是这种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庭审场面我觉得有些显得随意,至少跟我看到的美剧里的庭审情节不同,可能电影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律师间的交锋。 前段时间 Trump 被起诉时我看美国媒体的报道,重复率很高的一句话是“没有人高于法律”。无论此人是谁,被起...

Pixel 7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runsheng (@runshenghe) 昨天拿到了从 亚马逊 英国购买的 Google Pixel 7,我所使用的第一款 Premium Android 手机。之前买过一些 Pixel a 系列的廉价手机,也还不错。Pixel 7 其实价格也就 3 000 多块,不算高端。不过体验是挺好的,总体上令我满意。 我倒没有使用过很多品牌的手机,比如著名的三星、华为,无法进行对比。觉得挺好的是,如果我打算使用 Android 手机,Google Pixel 是我的唯一选择,而且它也足够好。只不过因为 Google 服务在这里很难使用,所以添加了一些麻烦。如果 Google 服务完全正常,那真是很不错的体验。 Google 在硬件方面有推出新的设备,比如手表、平板,希望这个趋势能够延续,把 Pixel 系列打造的跟 Apple 系列产品一样体验良好,虽然从体量上短时间内还很难比肩。Google 这样做的道理是,让 Android 用户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他们希望使用完整而纯正的 Android 系统服务的话。 我有一个 iPhone 13,然后也购买了不少 Apple 的产品。我觉得 Apple 产品让人觉得好的原因,是在细节方面它有提前为用户考虑,而不需要用户考虑。比如拍摄照片时的夜景模式,在 Pixel 里面叫做 Night Sight 模式。Google Pixel 一开始引入此功能让人吓一大跳,因为在看不清的环境也可以拍摄出不错的照片。Apple 随后也增加了此功能并作为卖点之一。在 Google Pixel 上使用夜景模式,用户需要手动选择对应的相机选项,iPhone 则探测拍摄环境后自动拍摄夜景照片,不过 Pixel 现在也是自动检测了。从这个设计差别,我就发现 Google 希望用户控制使用什么模式,Apple 则帮助用户选择,用户不需要知道那个功能,却已经使用了这个功能。 很多人都会说 Apple“生态系统”打造的好,除了应用程序开发社区巨大之外,应该是 Apple 不同设备间的沟通很流畅,因为用户很可能有多个 Apple 产品。这我也同意,而且确实是让人觉得 Apple 设备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Google 也在朝着这...

Play Books 书架功能

我最喜欢的读书软件是 Google Play Books。我已经上传了许多书到这个应用,可以在各种设备上下载阅读。除了它可以把我的笔记、书签——如果我想在电子书上做标记的话——同步到 Google Drive 里,我最近发现它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功能:书架。  书架相当于标签,帮助自己归类不同的书,特别是自己读过的和自己准备要读的。我创建了几个书架,这样那些没有读完的书就很容易找到了,不需要在整个库里面去找或搜索。 Apple Books 也还可以,虽然不能跨系统。用户如果电子书很多,最好还是使用 Play Books,因为它不占用存储空间。在苹果设备上存书,那个 5 GB 免费空间很快会被占满,需要付费扩大空间。Google 则不会使用用户的 Google Drive 空间存放书籍。另外,上传到 YouTube Music 的歌曲也不占空间。所以,上传一些书籍和音乐到这两个应用,可以发挥其更大用处。Google 在这方面做的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