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第一部分出现过好几次著名的英社口号。内容如下: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我看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 6 月的版本,这三句话出现在第 6 页真理部的墙上,31 页,以及第一部分的结尾 119 页。 “无知即力量”最好理解。一般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知识多了,思想就千奇百怪了,同一个事情有无数种解读和视角,反而不能形成合力。所以,越无知,越容易形成统一的力量。 “战争即和平”指的可能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权的存在,需要依靠外部的压力来维系。易中天评三国指出,蜀汉政权在刘备和诸葛亮掌权时代频繁的出征打仗,除了口号上的恢复汉室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战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力。这种政权缺乏内在的凝聚力,人们组织起来形成政府、国家,不是因为某种价值观和崇高的目标,只是为了抵抗外部的战争压力,所以也是很脆弱的。 最难让我理解的就是“自由即奴役”这句话。 读到后面,《一九八四》介绍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摘抄如下。 权力是集体的。个人只是在停止作为个人的时候才有权力。你知道党的口号“自由即奴役”,这句口号是可以颠倒过来的,“奴役即自由”。一个人在单独和自由的时候总是要被打败的。所以必然如此,是因为人都必死,这是最大的失败。但是如果他能完全绝对服从,如果他能摆脱个人存在,如果他能与党打成一片而做到他就是党,党就是他,那么他就是全能的、永远不朽。第二,所谓权力乃是对人的权力,是对身体,尤其是对思想的权力,对物质——外部世界——的权力并不重要。 我觉得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需要考虑到这是英社的口号、原则,从英社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英社告诉人们要拥抱战争、无知,反对自由,或者说拥护奴役。这当然是小说故意描述的荒谬之处,不过也挺令人惊醒的。 无法否认,确实有一种言论,故意把好的说成坏的,或者把不好的说成合理的。如果说这种话的人真心认可和相信,那倒无可厚非。可怕的就是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故意混淆是非。“自由即奴役”这句话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