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纽约时报》读到它的发行人写的 一篇文章 ,本来是一场演讲的内容,说的是新闻报道在全球面临的挑战的现实。我看的是这篇文章的 中文版 ,确实是一篇很有力量的文章。很快,我花了 4 美元订阅了《纽约时报》英文版 1 个月,表示支持。 付费之后可以在 Google News、时报的应用和网页上看《纽约时报》的所有内容,体验不错。它里面有不少有深度的、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还有很多观点文章,非常值得阅读。可能也是因为看免费新闻时间长了,突然看一些付费的新闻,有新鲜感、优越感。 这里的“优越感”,应该也是实际存在的,不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付费新闻,必然的比免费新闻报道要有深度,要更专业。读者只需要稍微注意,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距。我读了很多《纽约时报》翻译成中文的文章,就觉得它的报道可信度比较高,视角也独特。 时报发行人发表的演讲,是对当前世界范围内记者这个职业以及媒体这个行业所面临挑战的一个警告。普通人如果不关注或不知道,是不能了解我们日常阅读的新闻报道及其背后的工作者所遭遇的压力甚至危险的。口头上表示支持不如付出实际行动,所以我付费购买了一个月。 不少著名的新闻媒体都使用了会员制,比如 WSJ、《卫报》、《经济学人》等,使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习惯于阅读这些媒体的内容,花一些钱也是合理的。倒不是说这些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观点自己就一定喜欢,这不可能,我们付费是因为我们尊敬它们报道的手法和专业性。从这个角度看,付费订阅新闻与微信的那种“打赏”可谓有天壤之别。 付费订阅获得的是一套服务,有什么内容还不知道;“打赏”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点赞”的一种变体,属于粉丝层次的东西。可是,我们阅读新闻报道、观点文章,以期得到对世界的更多的、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难道只是我们满足自己的“粉丝”情结的附带品吗?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显然我们本末倒置了。 媒体的报道纷繁复杂,得益于“言论自由”权利的保护。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评述美国的出版自由时,有如下句子: 与一切强大物质力量相反,思想的威力却往往因表述思想的人为数甚少而增强。 在完全按人民主权理论施政的国家,设立出版审查制度不仅危险,而且极其荒谬。 为了能够享用出版自由提供的莫大好处,必须忍受它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想得好处而又要逃避痛苦,这是国家患病时常有的幻想之一。 有一点是明确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