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是我挺欣赏的国内中文媒体。它有一些比较长的文章、采访,其文章则一般会有引用来源,方便读者继续阅读,就这两方面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就很难得。 昨天我读了它的 一篇采访报道 ,介绍的是一位哲学家的观点。我感觉访谈的内容实际上是政治层面的,不是那种典型的哲学思想的论述。当然,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也算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哲学,在这里充当的是如何看待现实的作用。 这篇文章比较长而且内容比较不容易把握,这可能是其难得的地方。只有那种宣传内容、口号式的文章和观点,不需要娓娓道来,只需要读者知道并领会其要旨就好。与之对应的是说理方面的文章,读起来可能不那么容易,“中心思想”并不那么容易找出,但价值更高。 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即不要轻易“妖魔化”政治上的对手。现实世界中这特别正常,可是却不是可取的。原因我想其实很简单,怎么会有那么多特别邪恶的、本质上是坏的人呢? 政治讨论中,因为观点不同、思想理念的差异,很容易形成对立的派别,即左派、右派。前提是,如果把这些不同派别的人都定义为爱国者,那么就不应该有太多“你死我活”的攻击。而应该出现的是相互的了解、理解和沟通,继而寻求共识,达成目标。毕竟,总体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建成一个更好的社会或者世界。 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 无尽的攻击、谩骂甚至实质性的伤害,都曾发生过。把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本质上是观点的不同——演变成现实中的敌对双方的殊死搏斗,我觉得是民主政治需要特别警惕的敌人,它破坏了民主的根基。 试着去理解、而不是无限的仇恨,可能是比较可取的一种政治立场。理解,并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放弃自己的主张。在坚守自己主张的同时,试着理解别人的不一样的观点的可取之处和背后的原因,才有助于修正自己观点的偏颇之处,继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共识,实现民主政治的最终目的。 文章还提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一些人大谈政治,似乎是一个“权力”方面的专家,实际上却犯了某种狂妄病。政治这个话题入门比较简单,可能所有人都可以谈,不过真正谈的好的,谈的深入的并不多。我同意文章的看法,即少谈政治角力中的权力,多观察背后的思想、意识、理念方面的交锋。这些思考有助于我们锻炼自己的思维,修正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以上是我从此文章中了解到的两点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