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0的博文

自己做饭以提升生活品质

我自己尝试做饭大约开始于 4 月底,之后每个星期周末的时候我会做四顿饭吃。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饭、炒过菜,不过我看过别人炒菜,在家里看过父母炒菜,所以做起来也不觉得难。做饭如果是想要做的足够好,那需要花功夫学习,而且还得多琢磨,就像其他技能一样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可是,如果只是自己吃,目的是把饭菜做熟,是否好吃处于次要地位,那么我觉得还是挺简单的。我这段时间就不断做新的菜,包括煮汤,我自己吃觉得挺不错。 和在外面吃更美味的菜或者打包吃现成的相比,我认为自己做饭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确实,在家里做饭会比较麻烦一些,之前需要准备,之后需要打扫,热天还会浑身出汗。从中能够感受到母亲——一般是家里面那个准备饭菜的人——的辛劳。要是不计这些,那么自己准备一两个菜,简单但却精致,我认为是精致生活的一个表现。 从做饭我体会到,精致生活的核心在于简单、细心。自己应该去规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一定需要特别的高档,尤其不能很复杂,却应该尽可能地简约。不只是吃饭,我认为衣食住行都可以以这个理念去看待。比如说穿,干净、简单、不刻意奢华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存哲学,还需要继续探索。 在吃饭方面,我强烈推荐自己去做,只要有可能,外卖对我来说已经毫无兴趣了。不一定是大鱼大肉那些很好吃的东西,哪怕是炒青菜、煮西红柿鸡蛋汤,虽然简单,但自己做的就是更好吃一些。 厨房在做完饭之后可能比较混乱,有些垃圾,我认为重要的是时刻保证厨房的清爽卫生。满目垃圾的厨房,是不可能提升人生活品质的。正是因为我们需要简单的食物,所以厨房不可能太复杂,不需要太多调理,有油有盐就可以了,顶多一些辣椒、洋葱。干净清爽的厨房还可以促使人再次进入厨房,准备下一顿饭菜。 我现在还没有怎么做肉类食品,只是偶尔炒一点肉。如果能够学会做鱼,我会挺高兴,在此之前,我觉得会炒青菜和肉就基本满足我的生活需求了。我发现西红柿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可以当水果吃,和鸡蛋一起做汤也非常美味。

酗酒问题

我自己还没有达到酗酒的程度,不过我确实有酒瘾。独自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喝一点。这种情况在家里最常见,每天固定两顿酒,量不多但也没有在次数上少过。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应该是有酗酒问题的人在商店买酒的情形。那两小瓶二锅头,他似乎特别小心地拿着,又看起来特别急迫地想品尝。喜欢喝酒的人实在太多,每次出去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总有几个人特别爱喝,而且还特别能喝。当然,干体力活的人多喝点酒,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白酒特别是药酒,通常被认为有助于缓解干活落下的肌肉劳损。 我虽然爱喝,但不能多喝,曾经有一两次喝醉的情况,现在想起来还很尴尬。最近几周我要求自己不买如何酒类饮料。我希望自己尽可能少地再喝任何酒类。至少目前情况看来,不喝酒也没有那么痛苦。 我觉得人没有必要经常把自己喝的醉醺醺的,尽管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不错。有一种说法是喝酒对身体健康有益。实际上也只是谣传,没有确切的依据。倒是反过来,每天摄入最少量的酒对身体健康也没有好处。这和吸烟是一样的。 酒桌上有一种不好的习俗,就是说要给每个人敬酒,喝的越多越有诚意。我以为诚意能够通过语言和眼神交流表达,酒喝多了反而没有了那种真诚。最可怕的,就是酒后失态的情形,要面子的人很容易这时候颜面无存。

学会问问题

很早就听说过一个说法:问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现在是真的体会到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答案、结果,不就显得太没有意思而结局已经确定了吗?可是如果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去解答、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我认为自己绝大多数时候就是没有问问题的习惯,非常懒惰于动脑筋提问题,比较喜欢结论式的东西。结论、定论可以作为我们看问题的参考,但绝不应该是全部,不然就没有我们自己的活动在里面了。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些结论去看待事物,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看待事物的视角与眼光,这就需要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意识。 不少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和直接。读新闻有时候能够看到一些分析,从一些表面的事件中分析出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过程就需要不断地提问题。因为这种思维上的训练,所以有的人看问题的深度就比另外一些人要深,视角也更高明。 问问题的好处还在于它能激发人去寻找信息,调查一下。调查总比凭自己的想象看问题要更好一些。有的调查是没有结束日期的,比如说对历史问题的思索、看法,值得用很长时间甚至一生去关注、了解。

尝试简单生活方式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忙着吃喝、到处旅游的人,是真的热爱美食、美酒、美景,还是害怕内心空虚?我没什么机会旅游过,不好说,可是我能确定的,如果让我经常去吃各种好吃的,喝各种酒,也就是参加很多饭局,我会觉得那很无聊,是在做样子。 最近几个星期我尝试尽可能简单地生活。表现在几个方面:(1)不喝酒。有时候有好菜硬菜,觉得喝点酒也不错。夏天也适合喝点啤酒。之前我喝了几个星期,几乎每天都喝。为了简化生活,同时也能够省钱,我决定不喝了。完全不喝,哪怕是很想的时候。后来觉得也不会有多么痛苦。 (2)不吃零食。没事的时候,比如说看电视,就喜欢吃一点东西。这两个星期我没有吃任何深加工零食,只喝一些豆奶,或者吃点苹果。这个毛病比较容易克服。 (3)不购物。现在网络购物活动很多,有时候打折比较厉害,很想买一些降价的好东西,比如说运动鞋。之前我也买了许多,可是到了折扣日的时候又想再添一些。我尽可能控制自己没有花钱下单,穿好已买的东西就行了。这个冲动很难控制,我觉得它也是简化生活的一部分,值得精简。 对于衣物方面的消费,我纠结了许久。有时候买了一件东西,觉得不太好,会有冲动再买一件。实际上,我们每个季节需要的衣物并不太多,适当的有几件,第二年在添置一两件就可以了。优惠折扣这种东西,总是会有的。如果在穿衣方面保持简单,能够节省不少钱呢。 简化生活的目标,我认为就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欲望,如口腹之欲。欲望少了,才会感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在哪里。现在的营销策略往往能够制造出各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很少。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和升级这种简化的生活。

使用 Google Drawings 画简图

以前作 PPT 时需要画一些简图,发现 PPT 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画简图的工具。所以有时候 WORD 文档需要简图时就打开一个 PPT 文件画一张。我说的简图,就是通过一些图形、文字和箭头来表达一个过程或者说明一个原理。 最近我画了一些简图,发现 Google Drawings 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图工具,可能比幻灯片更好。因为 Google Drawings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缩放。无论你所绘画的对象有多小、多细微,使用缩放可以比较清晰地修饰细节,确保简图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都很完美。 画过简图的人应该能够体会我上面所述的意思。如果不能迅速缩放,有时候需要人很费力而且费眼神地把一些文字放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或者,老是无法对齐一组箭头。自从我使用 Google Drawings 之后,我就没有再新建过 PPT 去画图了。 Google Drawings 还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用户可以随意调整页面大小,这利于用户使用足够的空间去布局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用户要插入一张照片,例如 Google Earth 的截图,那么拖动页面调整大小要比调整图片大小更合理一些。

情商训练

关于心情、情绪控制,10 号的时候我写过 一篇文章 。星期五也就是 12 号的时候我就用到了,感觉自己的心情没有受到事务的影响,反而有些释然的感觉。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很多时候是自己不想控制、想要发泄,但都不是特别重要的、关乎原则的事情,自己有些小题大做了。能够想到这一层,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使自己及他人不高兴了。 最近一直在听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确实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个节目,其中有些内容真是肺腑之言一般,能够给人以经验、思考。情商这种东西,你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一旦转换角色,很多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就合理了。自以为是的人让人不喜欢,就是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老梁谈及了一个“职场友谊”的问题,我认为特别重要。若即若离、平淡如水的职场友情最合适。工作中培养非常好的友谊关系并不容易,能够正常而且平淡对双方都有利。另一方面,我认为也不能到处防范别人,还是应该以一个友善、真实的态度看待别人,那样比较不累。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让朋友关系维持起来不那么累,顺着自己的感觉走,而同时又保持基本的距离。 老梁还提到一个现象,就是有太多人凭借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去看待一件事物,或者是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甚至被人利用,做一些看起来正义、实际上不道德的事情。他举的一个例子我记得是说一只 宠物狗被摔死的事情 。 抽象地看,我觉得就是说我们如果真的很反对、讨厌一种行为,那么我们至少不应该也成为那样的人。满腔正义的去做非正义的事情,就有问题。比方说,一个人使用了谎话来证明一个观点,我们如果对其言论不认同,我们至少不应该也使用谎言来反驳他。我们可以尽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使用尽可能真实的论据。当然,因为能力问题,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言论都是特别切合真实情况的,但我们至少问心无愧:没有故意撒谎。 在老梁的节目中,他谈论比较多的是我们应该多调查和等待真实情况的出现,而不是一窝蜂似的围攻别人。那种行为可能很刺激,但却没意思。

交通安全

今天上班的时候我看到一起车祸,是已经发生了的,电动车躺在大卡车前面,人却在卡车后方轮胎旁边。后来听人说这是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但我没有办法确定。我觉得挺遗憾的,如果真的致人死亡的话,一条性命瞬间就没了。 现在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确实很多,不少人开的还很快,很容易造成事故,或者临近形成事故。一方面,我觉得是驾驶员的培训不够,他们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规则来驾驶,比如说让行人,控制车速,等等。另一方面,“抢”的观念还很普遍。似乎任何东西都需要抢,不抢就没有了。开车快点能够抢时间,可是抢到手的时间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我不会开车,也没有计划学,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尽可能地等和让各种汽车、摩托车,让它们风驰电掣去吧,我不希望自己被这些东西碰到。一句话,过马路要高度小心。 安全意识这种东西,我感觉在国人心中还不普及。我在想,如果一起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比较专业和详细的分析、调查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有可能从统计数据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数量。反过来,如果不去深挖底层原因,把各种事故当成个例,那么就无法降低生命的总的损失,一条性命的消失也会变得“正常”,因为人们已经漠然了。 有一个惯用的思路,就是说出了事故或问题后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否认,宣称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可是我感觉宣称不能解决根本原因。不同的事故有不同的原因导致,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果能够把调查工作置于核心地位,那么可能起到的效果会更显著。 调查之后应该形成报告,无论是调查还是报告都必须详细、专业而准确。如果人们能够使用这些材料去学习,我估计其效果要比宣传片或标语更好。

心情不好的一个原因

昨天一天上班的时候我心情都不好,除了天气因素(热而且有雨)之外,我认为是上级让我做了我认为无意义、浪费时间的和我不喜欢的事情。后来我想了一下自己心情郁闷、低落的原因,我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应该是造成我们心情不好的一个普遍原因。 把自己当回事,就是说觉得自己很重要,应该做最重要的事情,出席最重要的活动,受到别人的礼待,等等。一旦事实不是这样,就会感到失落、郁闷。太把自己当回事,还有一个前提,就是默认别人的做法和言论——一般是不利于自己的——是冲着自己来的。 我分析认为,并没有多少人会专门冲自己来。人几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自己认为必要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利益。无论是上级还是老板,不太可能专门找事情让我自己不痛快。当然,我确实不痛快,但这并不是有人故意为之,只不过我所不痛快的事情在上级那里是必要的罢了。人人针对自己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但却相当少见。 我觉得工作的态度就是,一方面保留自己的想法、判断,一方面遵从上级的安排。这两方面都需要有。工作上的事情,不可能都是让人高兴的,有很多事情并不好做,甚至并不值得去做。可是,不应该把反对的情绪带到工作中,给人脸色看。我认为那是不明智的。好的做法,是通过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同时有能够适应现状,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控制情绪非常重要。 如果需要获得别人的重视、尊重,唯一的途径可能就是在工作能力方面展现自己。磨练自己的专长,使自己成为专家,这样的话,才会在日常工作中得到重视与尊重。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工作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我觉得如果不能做到那样,倒不如放低姿态,做一个普通人,身心健康,特别不要因为一些没来由的事情而使自己心情低落。

邮件投票

通过邮件进行投票(mail-in-ballot)最近成为美国新闻热点。Trump 的几则推文被 Twitter 标记,从而读者可以通过链接了解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是一个关键点。Twitter 之前没有这样做过。我看到 Fox News 网站上的 一篇观点文章 ,支持 Trump 的说法而批评了 Twitter。 CNN 的 事实检查文章 也很详细,但主旨完全相反。 CNN 的文章还引述了 其他媒体 的报道,包括 Fox News 的一个 民意测验 。 对于邮件投票一些地方支持,还有的地方 反对 ,我想通过搜索是能够搞清楚的。我这里想说的是行文方式。上面提到的观点文章当中提到了一些滥用邮件投票的行为,不过没有链接,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即使如此,那些行为也是个例,没有统计学的信息和专家意见。与之相对的 CNN 的事实检查文章,我认为就要更高明一些。它有很多引述,读者可以延伸阅读,了解更多。它有专家意见,这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读者有理由更信任他们。 其次,是观点文章提及了 Twitter 管理层人士反对 Trump 的言论,把这似乎当成了 Twitter 打压 Trump 的证据。当然,文章作者没有说这是证据,但放在这篇文章中其心可诛。我以为,这混淆了 Twitter 对不真实言论的做法以及个人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似乎,Twitter 管理层都不应该表达意见,否则就坐实了它反 Trump 的阴谋。我以为这是一些媒体及个人惯用的做法,很简单有效,却有很大问题。问题在于,它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人领导了 Twitter 反对 Trump 的行动。 网络上还有更多的报道来阐述邮件投票的合理性和问题,一个人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查,是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我认为其他方面的有争议的事情也是类似的道理,我们需要阅读多方面的材料,根据其内容和表达方式等信息,综合判断。 我还发现,从小学开始老师都教我们阅读文章时要抓主旨思想,可能是存在一些毛病的。我以前看电影也喜欢分析电影教会了我什么、宣扬了什么。读文章则喜欢看结论,抓重点。现在看来,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脉络也很重要。如果只关注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忽视了文章是如何写下来的,依据什么论据和信息阐述了什么观点,就很容易忽视文章立论的严密性,而那应该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我理解的意思是,你大声喊口号、告诉我结论并不一定完全有...

谢广坤可爱的地方

《乡村爱情》的前几部,可能是第 3~6 部,我看的最多。有两部我看了不止一遍。不是很仔细地看,只是觉得看起来很轻松,所以就找着看了。这部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有几个核心演员:刘能、赵四、谢广坤和谢大脚。其中,我觉得谢广坤最值得人们学习,他的进取精神尤为可贵,显得这个人物可爱。 刘能爱占小便宜,赵四有些阴损,爱使坏,这是农村中很多人性格中所日常表现出来的,虽然没有那么夸张和明显。所以一些人看《乡村爱情》会觉得真实。再有就是它的主题,至少我看的几部,主题是婚外情。王小蒙和谢永强互相不信任,认为对方出轨。其他一对夫妻谢大脚和王长贵之间也闹得不可开交。还有其他一些夫妻间的矛盾也是因为这个,例如谢广坤的女儿、女婿。赵本山作为主角的另外一部系列电视剧《马大帅》当中也有很多涉及“婚外情”的剧情。当然,我们知道婚外情只是作为噱头而活跃剧情,并不是说所有的“怀疑”都是真的。 实际上,农村在逐渐面临现代化生活与理念的冲击后,我感觉其传统的道德基础被破坏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但我观察到的,不孝顺、不忠于配偶的现象,却有存在,而且还不是个例。《乡村爱情》的主题触及到了其中的一个,使其剧情更为观众所认可,觉得电视剧演的似乎就是实情。 这部电视剧描绘的农村生活场景确是虚构的,农民的生活是比较辛苦的,虽然这些年要比以前容易一些、舒服一些。我认为这是剧情需要,不然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了。 再说谢广坤,他是一个让他周围的人都不舒服,甚至痛苦的人。好比《生活大爆炸》里面的谢尔顿。他喜欢管事情,尤其有开会、当官的瘾。但他一句话触动了我,他说,人活着如果不工作、没有追求,那不就像死了一样(大意)。谢广坤的行动印证了他的这句话。他几乎时刻在为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忙碌,虽然经常不讲理,但却十分的努力,有进取心。 电视剧塑造的这个人物在农村中也有原型,但像他那样积极的,应该很少见。他说他是“象牙山首富”,我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只有谢广坤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够在农村包括城市里发达起来。谢广坤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有太大的控制欲,那样自己会很痛苦而又让人讨厌。然后就是他应该更尊重家人的意见,而不是非常自信而独断地发号施令。谢广坤喜欢开会,但往往成为了一言堂,缺少民主和自由的风气,发过来破坏了开会的初衷。这不过是我的想象,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这样设计也是应该被理解的。

还得多读书

工作以后感觉自己读书太少,几乎不读书了。每天闲暇的时光包括周末的休息日,总想放松一下,看点轻松的东西。我知道这不对,需要改变。 不知道我是在哪里看到的,我有一个近乎绝对的看法,即只读死人写的书。换句话说,并不喜欢看当代的热门书。至于喜欢看什么书,是个人品味问题。写书的人是否在世,我认为也不特别重要。只不过一个事实是,作者已死去很久的书如果现在还被阅读,说明其内容和影响力。作者在世的书有很多,很难判断其内容的水准。 我最喜欢的一个在世的作者是资中筠,她的书我几乎都读了两遍,对我影响比较大。感觉自己读过她的著作后看问题、对待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也是特别偶然的,我曾在图书馆最下层一个角落发现了她的一本小册子《美国十讲》,从此喜欢上她的文字。 历史上的著作重要的就特别多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看一些,多了解一些。有一类书被标记为“经典”,我希望自己能够真实感受和判断一下。 还有很多书谈论的是现实的社会话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知道很多美国总统竞选者会写书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有很多人写书,然后上电视访谈节目,推广自己的书。这和发表推文或者写博客不一样,寻求的是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力。多年以后,没有人会感兴趣于一篇博客或一则推文,但书籍大多数会留下了成为历史的记录,特别是成为一个人思想的记录。所以我觉得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最好的办法可能仍然是读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