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2的博文

看书软件

之前,看电子书我最喜欢 Google Play Books,偶尔也用 Kindle 看,有些书能够从亚马逊买到。Play Books 的优点是可以上传电子书文件,看书时作的笔记或者书签会自动形成一个文件,放到 Google Drive 里。Kindle 在笔记方面做的更全面,能够看其他人作的批注,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没有启用这个功能。 现在我发现 iPhone 上的电子书应用 Apple Books 也挺不错的。它有一个看书目标设定功能,比如说 30 分钟目标,激励人每天看书 30 分钟。不过我觉得我们看书倒也不是为了实现那个目标或者跟其他人比,重要的是享受看书的过程。这个功能无关紧要。 Apple Books 跟 Google Play Books 差别在于:(1)后者默认显示电子书的本来字体,当然跟前者一样,它也可以转换字体。字体对阅读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这方面 Apple Books 作的不错的是它对中文字体的显示,有“宋体”,Play Books 则没有,似乎是黑体。(2)前者有 4 种主题颜色,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种,暗灰色,特别舒服。这方面 Play Books 就比较欠缺。 Apple 还有一点我认为作的很出色的是 AirDrop 功能。我有两个 Pixel 手机。它们之间文件的互传完全达不到 Apple 设备(iPad 和 iPhone)的体验。我觉得这是 Apple 的一大优势。对于看书,如果用户在某个设备上有电子书文件,那么使用 AirDrop 能够非常容易且顺畅地把文件导入到手机或平板里。 Play Books 比较好的是任何设备都可以使用,无论是 Android 还是 iOS 体验一致。 上述 3 款看书应用都挺不错的,没有完美的,有各自的特色。我觉得配合起来使用非常不错。

向外的开放心态

国际上有个培训机构叫做 Arbinger (亚宾哲)的,专门培训人员的团队配合意识。它有一个“术语”——外向心态(outward mindset),我理解就是专注于一个集体、组织的目标,而不是只专注于自己。外向心态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有意识地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工作中一般这个人会是同事或者领导。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目标是促使同事更好的完成其目标,那么,自己的目标以及大家的目标,就更可能更好的实现。 我今天早上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感觉确实跟培训时单单理解它很不一样。一个同事,跟我的工作业务毫无关系的,在和我聊天的时候主动询问我工作的进展情况。我当时有些抗拒,内心稍微有些不悦。但我还是把情况简单说了,特别是问题在哪里。这个同事立即想到了自己掌握的信息,说可能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随后她就把一份文件发给我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外向心态的案例。 简单说,这就是高情商。但我们得思考为什么别人情商高?我们自己如果做的不够好,不是可以用“因为自己情商低”这么简单的理由就可以糊弄过去的。何况,情商不高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很多事情一旦形成习惯就是自己的东西。 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我们得真正关心别人的事情、工作。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我们一般人是这样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办;不是自己的事情连过问可能都觉得多余;如果有人问自己,还会不高兴,像我那样。如果我们去了解他人的工作、生活,别人怎么作出反应,我们无法控制。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自己主动去了解?尤其是当一个人的工作跟自己的本职工作差别很大时,这种“主动”非常难得。 根本上还是要对人以及事情感兴趣。而且这种“感兴趣”和关心是假装不出来的。 当自己的工作被人询问时,向外的心态下会觉得这是自己被“关注”,而不是别人给自己找茬。原来自己的事情还有人关注,这种“欣喜”是很不错的感觉。不是说,任何人都希望被关注和重视吗?情商高的人,就能够把握住这一点。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有所企图,而是油然而生的习惯。

网盘

因为工作原因我使用着付费版 OneDrive。电脑上的文件自动同步,不需要担心文件丢失或者没有保存,在其他电脑上能够访问这些文件,包括云端。我觉得这就是“网盘”的优势。它使工作变得容易一些。 我使用 Google Drive 更多,但不是企业付费版。比较而言,后者的优势在于,用户甚至不需要一个存储文件的电脑,只需要 Chrome 全部的文件都能够直接被访问,文档、数据表等直接编辑。特别是办公文件,Google 使其能够很容易地在浏览器里查看、编辑和协作,微软 Office 在这方面还不是那么流畅。上周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清理、归置好我的 OneNote 笔记,正是因为我在本地和云端都在记笔记,导致文件夹混乱了。 不久之前因为很想下一个文件,我下载了百度网盘。大容量文件下载,需要安装网盘客户端。安装完毕后,下载速度很缓慢,需要付费提速,跟迅雷差不多。百度网盘的其他功能我没有仔细了解。但就上面列举的两个特征,我认为它相对落后。本质上那还是一个存放电影或其他什么文件的地方,跟工作效率无关。单单是保存文件,Google Drive 也可以,而且还不需要特别担心文件“不翼而飞”。 感觉网盘应该是办公工具的基础和中心才对,生产力工具都在云端,方便自己使用和协作。微软 Office 算是办公套件里比较不错的了。Google Workspace 应该还可以,我没有用过企业付费版的。国内应该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在线协作工具,我没有用过。 一个事实是,国内很多人不习惯使用邮箱。之前的 QQ,现在的微信,都代替了邮箱,功能甚至更强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国内,网盘被用来存放电影、书籍而不是进行协作的原因。真正的云端协作,以及把文件存放在云端方便取用,感觉是很不错的,主要是方便、效率高而且简洁。

蝙蝠侠

昨天晚上把《蝙蝠侠:黑暗骑士》看完了。以前看过,觉得好看,但没有注意电影要表达的意思。这部电影让我对“蝙蝠侠”有了新的认识。 蝙蝠侠(Batman)也算是“超级英雄”了,不过他实际上这是一个普通人,伪装之后惩恶扬善。武侠中的“大侠”也是这样的。不过他并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觉得坏人的归宿,他只负责抓捕或参与其中作贡献,惩罚坏人的事情留给法庭和法官去作。这里面有一个“法治”的思想在里面。否则,任何人都可以以“正义”的名义去惩罚别人,而每个人的定义、看法又不一样,容易走向混乱和无法治状态。 为了使哥谭市人民重新对政府有信心,必须有一个“英雄”人物作为正义的代表。剧中的“两面人”就是这个代表,不过实际上他已堕落。自己所爱的人被伤害,不惜伤害别人所爱的人来报复。这正是“Joker”所要证明的“人性”的黑暗面。两艘船上的人都没有按爆炸按钮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又反映了人性“善”的一面,至少存在这种可能性。在电影中能够看到人性的“黑暗”与“光明”,人性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蝙蝠侠的“英雄主义”。一般来说,每个人不想成为英雄,没有英雄不受人敬仰。不过,蝙蝠侠则愿意成为幕后的英雄,甚至是众人所知的“坏人”,背负骂名,成就他人,使城市更加光明。成为英雄需要付出、包括牺牲,本身就很难;更难得的是默默付出、不被理解、成为千夫所指的那种勇气。所以,蝙蝠侠也可以不算是“超级英雄”。 于一个普通人,内心也想成为蝙蝠侠那样的骑士,伸张正义,为社区、城市、社会作出贡献,使之更好一些。不必像蝙蝠侠那样做很危险和困难的事情,那是电影的虚构。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在做积极的事情,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这些人做的好事也没有那么高尚和困难,却存在着深远的意义。他们绝大多数不为人所知,跟蝙蝠侠一样,身居幕后。我觉得这就是看蝙蝠侠电影让人觉得亲切、感动的原因。

法治

前 FBI 局长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篇 观点文章 我觉得有道理。1 月 6 日攻击国会的人很多,成分复杂,有全副武装的 Proud Boys 等组织,而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也许只是示威,围观,最终进入了国会大楼。Comey 的观点是,无论这些人犯罪的程度轻重,他们都必须承担后果。他们的行为的性质实在是非常严重。否则,下一次正常的民主政治活动只要一方不满意,就可以通过谎言“再来一次”,阻挠《宪法》所规定的程序正常进行。我们现在都知道了,Trump 要他的 VP 推翻选举结果 ,VP Pence 说自己没有权力这样做。 二流以及失败的民主国家常常发生的一种事情,就是一个群体比如军队,通过政变这种形式取代之前的政府,开始执政。混乱和萧条变成常态,受苦受难的都是普通民众。这可以说是“民主”脆弱的一点。一旦有人不遵从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游戏”就玩不下去了。Trump 作为选举失利的一方,想尽了办法改变结果,除了传播谎言、上诉之外,还施压佐治亚州给他“ 找选票 ”来改变选举结果。这些企图的高潮就是“国会暴动”,人群冲击国会施图取消国会议员确定选举结果的宪法程序。 民主也有韧性,体现在它的纠错能力方面。出了问题了,马上开始调查、研究,反复讨论。这些活动的目的,我觉得有两个。(1)把真相彻底暴露出来,使民众知情。(2)让相关人员负责,无论是法律上的,还是历史上的。就像身体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民主机制是赶紧把这个伤口暴露出来,作处理,研究原因,然后基于调查研究弥补漏洞,下一次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容易出现了。这样,即使这个人表面看起来不太好,甚至很糟糕,倒处是伤口、结的痂和血渍,不过这个人的内在是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真心相信法治(Rule of Law)且捍卫《宪法》的政客,在选举失败后会卷土重来,毕竟还有机会获胜,而且获胜的途径是自己的施政纲领和政绩,而不是个人崇拜。透过 Trump 的闹剧以及未来可能的闹剧,我们能够看清楚哪些人、哪些组织团体是真的信仰民主自由价值观,哪些只是口中说说而已,不必当真。

失控

“凡是不能过度”适用于很多场景。吃太多、喝太多、玩太多、工作太多,等等都不好。反过来,太少也不行。重要的是“度”的问题。把握不好度,就很可能出问题。至于到底多少是这个“度”,不同的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 道理很容易理解,到真正执行又是一番景象。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发现,我就没有把握好度,有种失控的趋势。有时候确实很像放纵自己一下,比如看很长时间的电视剧,或者什么都不做。于我自己,有一个绝佳的例子。大概 3 年前我买了一本书,内容是关于拖延和克服失控状态的。一直拖着没有阅读完。我打算近期调整自己的状态,至少把这本书看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改变或者调整。一成不变的生活是可怕的,时间过得飞快,自己却束手就擒。

论据

时不时听说有比较出名的人在微博被禁言,昨天我也具体的看了一下被禁言的人的微博。发现其微博下面的一则评论有大量的支持,2 万个赞。这个评论表达了若干个事实,作为其观点的佐证。微博截图如下。 这里面最后两个论据,是我没有听说的,我具体的搜了一下,真的没有找到报道。我也搜了英文关键词,也没有查到相关报道。不知道作者的消息来源是什么。现在没有找到依据,只能对这两个论据保持疑问。 在我看来,如果在表达观点时嵌入了不可靠或不存在的论据,这会损害观点的说服力。就好比两个人辩论,一个人突然杜撰出一个事实,来攻击对方的观点。这其实说明此人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需要利用假的论据去给自己加分。 这则微博所表达的观点看起来是很受人喜欢的,不过具体有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对并不重要。我是觉得,一些人似乎并不特别在意一个观点背后的论据,只要这个观点合乎自己的胃口就行了。这其实助长了部分人随意的使用论据,甚至杜撰事实,来佐证自己的看法。 与此相区别的是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普通人以及媒体机构,对一个事件的报道都可以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没有问题,因为不出错才不可能呢。我觉得重要的,是看出错背后的动机。有的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出错,那就不对了。 我希望无论我们是在表达看法还是了解别人的看法时,需要留心看法、观点背后的论据和事实。因为它是事实,所以是无可辩驳的,不同仅在于如何看待事实、解读事实。事实就是基础,基础不牢靠,之上的看法我是会打很大的一个折扣的。

搜索

有时候使用 Google 搜索,我真觉得怎么能够这么厉害,第一条总是我想看到的结果。几周前看到 一篇文章 ,则预言“Google 搜索正在死亡”。光看标题,我是绝对不能同意的。不过仔细看看,里面也有几分道理。 此文核心思想,我觉得是说 Google 搜索所提供的链接和内容,已经很少有真正的人所表达的内容了。与之相反的是如 Reddit 这样的论坛,几乎全部是真正的人、消费者所发布的看法。如果要搜索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对一个产品的使用感受,后者显然比前者要真实。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到 Reddit 搜索,或者在 Google 搜索关键词后面缀上 Reddit 来获取信息的原因。 最近我仔细使用了一下 Reddit,确实很令人惊奇。一个管理良好的群组,确实能够产生很多认真讨论话题的内容,这是真正的交流。无论所讨论的是政治话题,还是对一个产品、功能的体验。“真”是这里面最宝贵的。 不过,我觉得 Google 仍然有其优势。SEO 能够充斥一些页面,但对于一些事件、新闻和观点的及时和准确呈现,Google 的算法仍然有比“人”更令人放心。经常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布“事实”,比如最近看到的“CNN/MSNBC 一定不会让你看到的视频”。其实,简单的 Google 搜索就能够戳穿这个谎言。有时候我更愿意相信算法而不是“人的判断”。类似的,朋友圈会有各种新闻,Google News 也有,我不会认为两者可以相互取代。 对我个人而言,社交媒体没有那么重要,但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则特别重要。从这个角度看,Google 搜索对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工具。